不入芳菲径,栖心当若何。
独辞春日短,因共白云多。
素色和烟老,疏怀逐雁过。
秖应同静者,荣落在藤萝。
不入芳菲径,栖心当若何。
独辞春日短,因共白云多。
素色和烟老,疏怀逐雁过。
秖应同静者,荣落在藤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首句“不入芳菲径”,诗人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寻常的路径,暗示了他寻求内心宁静的决心。接着,“栖心当若何”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归宿的思考。
“独辞春日短,因共白云多。”这两句通过对比春日的短暂与白云的悠长,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超脱的向往。春日虽短,但与白云相伴,似乎赋予了时间以不同的意义,让短暂变得丰富而深邃。
“素色和烟老,疏怀逐雁过。”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素色与烟、老雁与疏怀相映成趣,描绘出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状态。烟雾缭绕中,岁月静好;雁群南飞时,心境随之飘逸。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最后,“秖应同静者,荣落在藤萝。”这句话点明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静者为伍,不为世事所累。藤萝在这里既是自然界的元素,也是隐喻,象征着一种隐居或遁世的生活方式。诗人似乎在说,只有与那些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相伴,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体验到真正的自由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问舟初立柳汀沙,云日昇空渌影斜。
诗橐耻随金埒客,蔬肠未厌玉川茶。
青湖波外方游女,翠幄丛间亦晚花。
小待春归箫鼓静,还容补被款禅家。
再次韵二首其二,尘中谁定免营营,鹭渚鸥沙且旧盟。
夙世林逋漫千首,逢人圆泽悟三生。
扣门喜共僧窗饭,斲句犹能镜样清。
身世已抛春梦外,更於文字措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