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吾遭难,思亲汝复来。
青天何易蔽,赤雾总难开。
万里豺狼路,千寻枳棘台。
要知百死地,不是一身灾。
忧国吾遭难,思亲汝复来。
青天何易蔽,赤雾总难开。
万里豺狼路,千寻枳棘台。
要知百死地,不是一身灾。
此诗《勉仕男读书》由明代诗人杨爵所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深沉思考。首句“忧国吾遭难”直接点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自身遭遇的艰难,流露出一种深重的责任感。接着,“思亲汝复来”则转而表达对家庭的思念与牵挂,展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复杂关系。
“青天何易蔽,赤雾总难开”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青天”象征光明与希望,“赤雾”比喻遮蔽真相的黑暗与困难,表达了面对国家困境时的无奈与挑战。接下来,“万里豺狼路,千寻枳棘台”进一步描绘了国家面临的严峻局势,将国家比作充满危险与荆棘的道路,形象地展示了国家与社会环境的恶劣。
最后,“要知百死地,不是一身灾”则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理解,强调个人牺牲对于国家整体而言并非无意义,而是必要且有价值的。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鼓励,也是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责任的担当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深远的思考。
木叶落还穷,天风吹不歇。
向夕启柴扉,绳床散凉月。
纷纷霜薄衣,野火时明灭。
爱月立溪桥,溪声寒决决。
踏月只在山,看云不过岭。
起灭总云云,往来唯并井。
春老别花光,窗虚赠松影。
世梦倘沉冥,自非莺唤醒。
既非金石躯,浮生易延促。
不及野草根,年年一回绿。
东皋寒可怜,热焰摇春木。
一片明霞光,斜阳在山麓。
岩居岂偶然,所志从吾向。
寒林白雾浓,何处炊烟扬。
瞪目立溪桥,饥乌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