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沼迤南岸,虚堂监水情。
心恬波不起,意入照常明。
岂待旃磨朗,居然奁象呈。
贞观设三喻,何事独遗名。
东沼迤南岸,虚堂监水情。
心恬波不起,意入照常明。
岂待旃磨朗,居然奁象呈。
贞观设三喻,何事独遗名。
这首诗描绘了开鉴堂的景致与诗人内心的宁静。首句“东沼迤南岸”,以“东沼”点出地点,以“迤南岸”描绘出开鉴堂所处的地理位置,既显出环境的开阔,又暗示着一种悠远的意境。接着,“虚堂监水情”,“虚堂”二字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氛围,而“监水情”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水面,仿佛能窥见水中的倒影与流动。
“心恬波不起,意入照常明”,这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诗人通过“心恬”与“波不起”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和谐统一。同时,“意入照常明”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内心的明亮与清晰,仿佛在水中映照出的不仅是外物的形态,更是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与觉醒。
“岂待旃磨朗,居然奁象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内心的光明比作镜子的明亮,强调了这种光明无需等待外力的打磨,而是自然呈现于心。这里的“奁象”可能指的是镜子,也可能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隐喻,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省的重要性。
最后,“贞观设三喻,何事独遗名”,这句诗巧妙地引用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并以“三喻”来象征开鉴堂所蕴含的深意与智慧。然而,诗人却提出疑问:“何事独遗名?”似乎在探讨为何这样的智慧与境界未能广为人知,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开鉴堂环境的描绘和内心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于宁静、和谐、自省以及智慧的追求与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达人无不可,于世若游云。
能与尘俗并,而不撄垢氛。
昂藏入君门,浪谑金马春。
要君输玉帛,醉酒若为伦。
纵横真琐琐,剖心何如我。
得意傲尧天,微言寄青琐。
予无混世姿,行止尚规规。
相期在何处,石室紫芝涯。
大奸在位,毒流缙绅。爰及三年,愤积神人。
乃披忠悃,乃吁帝宸。惟帝时嘉,俟时而行。
惟彼奸谗,捏搆诬绳。惟帝赫然,迸兹佞人。
爰逮小臣,亦置于刑。于皇明圣,实余寡诚。
大奸既去,遑恤我身。阳德方亨,永底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