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兀然无事·其五》
《兀然无事·其五》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莫漫求真佛,真佛不可见。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

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

(0)
鉴赏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梵志之手,名为《兀然无事(其五)》。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对“真佛”的追求与理解。

首句“莫漫求真佛”,劝诫人们不要轻易地追求所谓的“真佛”,暗示真正的智慧和真理难以直接获取或描述。接着,“真佛不可见”进一步强调了真理的抽象性和超越性,它不是肉眼可见的实体。

“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这两句指出,真正的智慧和本性是自然流露的,而非通过外在的修炼或熏陶所获得。这里的“妙性”指的是事物的本质或玄妙的特性,“灵台”则比喻心灵的清明状态,暗示了内在的觉醒和洞察力。

“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然,如同婴儿出生时的天真无邪,没有经过世俗的污染。“无事心”意味着一颗平静、不被杂念所扰的心,“娘生面”则是指最原始、未经雕琢的面貌,象征着回归本真的状态。

最后,“劫石可动摇,个中无改变。”这句话以自然界中的巨石为例,说明即使是历经无数劫难的巨石,也有可能被摇动,但内心的真我或本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这里强调了个人内在的稳定性和不可动摇性,即使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心的真理和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内心世界和真理追求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寻找并坚守自己的本性。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约邹邦范昆仲于灵州结诗社·其三

黑头归作碧山翁,去缝磨棱与世同。

献璞自来非卞老,解嘲谁复学杨雄。

心明可否知常静,眼认之无觉未蒙。

不以老嫌追骥缓,百年长拟共吟踪。

(0)

题南海尹祷雨辄应卷集杜二首·其一

元阳秉秋热,良田起黄埃。

举头向青天,雨洒石壁来。

(0)

偶书

哕哕寒蝉午树鸣,相呼丛杂喜同听。

高枝清响谐韶律,谁识梧岗老凤声。

(0)

寄康孙·其一

长大聪明幼可观,诗文能诵说康孙。

他年定笑而翁拙,四十馀三始作官。

(0)

桢尹怀安诸儿在学偶作自遣

男子分明百事堪,人情谁不愿生男。

河东三凤已多二,荀氏八龙还欠三。

一坐琴堂春澹澹,四开黄卷夜喃喃。

不知天意诚何似,只各辛勤老自甘。

(0)

送杨掌科子山服阕还京

三载刘郎海上归,春风红碧自成蹊。

刘郎再入看花会,不看夭桃只看葵。

(0)
诗词分类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美食
诗人
樊增祥 汪元量 孟郊 周密 曾巩 刘弇 岑参 秦观 吴潜 许浑 毛滂 徐积 宗臣 韩琦 左宗棠 邓雅 李弥逊 曾国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