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初到,小梅枝上,又惊春近。
料天台不比,人间日月,桃萼红英晕。
刘郎浪迹凭谁问。莫因诗瘦损。
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
东风初到,小梅枝上,又惊春近。
料天台不比,人间日月,桃萼红英晕。
刘郎浪迹凭谁问。莫因诗瘦损。
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
此诗是北宋时期诗人杨无咎所作,名为《探春令·其四》。全诗通过描绘初春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刘伯玉生辰的祝贺之意,以及自己对于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东风初到,小梅枝上,又惊春近。”这里通过东风的到来和小梅花的绽放,传递出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东风在中国古诗中常象征着生机与温暖,而小梅作为春日里最早开放的花朵,更增添了一份对春天的期待。
“料天台不比,人间日月,桃萼红英晕。”这一句中的“料天台”可能指的是一处高耸的景点,从这个角度看去,人间的日月和盛开的桃花、红英(一种开白花的植物)相互辉映,显得格外美丽。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刘伯玉生辰之日景色的赞美。
“刘郎浪迹凭谁问。”这句话中的“刘郎”应指的是刘伯玉,而“浪迹”则是形容其豪放不羁的生活态度。诗人通过询问谁能问及刘郎的踪迹,表达了对朋友生辰时难以忘怀的情感。
“莫因诗瘦损。”这一句可能是在劝诫自己或他人,不要因为诗歌而消瘦受损。这既是对诗人的自我提醒,也是对刘伯玉的一种关心之情,希望对方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要过度劳累。
“怕桑田变海,仙源重返,老大无人认。”这里的“桑田变海”出自《易经》,比喻事物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更替的担忧,即便是仙源再次降临,也恐怕因年华老去而无法得到认可。
整首诗通过春日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也流露出诗人对于生命无常、岁月易逝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