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贫的生活画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这两句以清晨的寺庙钟声和初升的太阳光线穿透窗户的景象,营造出一个宁静而淡雅的早晨氛围。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这两句通过孩子们像鱼一般聚集观看村里的社日活动,以及老人安坐于鸡笼般的小屋中守护家庭的场景,展示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平静。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这两句写的是春天已经来临,但诗人却对那些常见的季节标志——榆树的火炬状花朵和杨树的白花—表示出一种无知或淡漠,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淡然态度。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通过形容某个地方像燃烧的山峰般难以寻觅,以及人们对“四蛇”(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四颠神蛇)不再羡慕的情感,诗人似乎在探讨现实与传说、理想之间的差距。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微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珍视和内心世界的深邃。
男儿有泪不染竹,当作包胥贾生哭。
湘源遗种虽可爱,节目尚馀儿女态。
谁能千里移此根,出门又恐添啼痕。
不如还家种慈竹,不厌千竿万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