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寒食二首·其一》
《寒食二首·其一》全文
宋 / 刘克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0)
翻译
清早的微风吹过庙宇的鼓声清晰可闻,阳光透过窗户纱幕洒进屋内。
孙子们跟随鱼队忙碌地参加社日活动,老翁则在家门口守护着家禽窝棚。
潮湿的地面和枯木交织,不知何处有榆树火种和杨花飘落。
焚烧山林却找不到隐士陶渊明的踪迹,又有谁知道这个人向往的是渔夫的简单生活。
注释
庙鼓:庙宇中的鼓声,象征节日或祭祀活动。
曈曈:形容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鱼队:比喻子孙们的热闹活动。
翁:指老人。
湿灰:指被雨水打湿的灰烬。
槁木:干枯的树木。
榆火:古代用榆木生火,此处可能象征简朴生活。
推处:隐居之处,暗指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四蛇:《庄子》中提到的四个隐士,象征隐逸的生活理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贫的生活画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平凡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历历晓风传庙鼓,曈曈霁日上窗纱。" 这两句以清晨的寺庙钟声和初升的太阳光线穿透窗户的景象,营造出一个宁静而淡雅的早晨氛围。

"孙同鱼队忙观社,翁入鸡窠且守家。" 这两句通过孩子们像鱼一般聚集观看村里的社日活动,以及老人安坐于鸡笼般的小屋中守护家庭的场景,展示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平静。

"已是湿灰并槁木,不知榆火与杨花。" 这两句写的是春天已经来临,但诗人却对那些常见的季节标志——榆树的火炬状花朵和杨树的白花—表示出一种无知或淡漠,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淡然态度。

"燔山无觅之推处,谁道斯人羡四蛇。" 最后两句则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通过形容某个地方像燃烧的山峰般难以寻觅,以及人们对“四蛇”(可能指的是古代传说中四颠神蛇)不再羡慕的情感,诗人似乎在探讨现实与传说、理想之间的差距。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语言和细微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珍视和内心世界的深邃。

作者介绍
刘克庄

刘克庄
朝代:宋   字:潜夫   号:后村   籍贯:福建莆田   生辰:1187~1269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
猜你喜欢

大禹辛勤造夏邦,子孙何苦事淫荒。

国亡不悟生平罪,翻悔当时不杀汤。

(0)

书院杂咏.芭蕉

草木一般雨,芭蕉声独多。

主人栽未足,其奈客愁何。

(0)

高和叔生日

高标绰有鲁王风,天为勋门庆诞公。

挥麈笑谈倾坐上,传家韬略蕴匈中。

暂从剡水高人隐,行继澶渊盖世功。

长愿红颜似今日,寿尊鲸吸百川空。

(0)

黄府君挽词·其四

齿发如公自古稀,定应含笑九原归。

春风白石岩前路,忍见杨花作雪飞。

(0)

柘溪道傍有班竹百馀挺萧洒可爱与先之赏玩移时因念乡间无是种约异日移其根予戏诵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点班之句遂发一笑既而作数语解异世妇人之嘲且志不必移根也

男儿有泪不染竹,当作包胥贾生哭。

湘源遗种虽可爱,节目尚馀儿女态。

谁能千里移此根,出门又恐添啼痕。

不如还家种慈竹,不厌千竿万竿绿。

(0)

过新昌

杖屦登关岭,山行无住时。

客情浑在眼,乡思苦关眉。

石现金仙像,溪蟠阮肇祠。

越山都几点,收拾上新诗。

(0)
诗词分类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诗人
张俞 魏徵 王安礼 赵祯 欧阳炯 于鹄 颜延之 林纾 郭子仪 裴迪 刘大夏 洪迈 康与之 潘耒 郑梦周 张谓 陆容 陈人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