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瑞峰前,一火白拈贼。
佛面夜叉心,是何等相识。
烧香供养,使自知非,剪月初无陷虎机。
十二瑞峰前,一火白拈贼。
佛面夜叉心,是何等相识。
烧香供养,使自知非,剪月初无陷虎机。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绍昙的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十二瑞峰前"暗示了诗人身处一个神圣或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中,可能是山峰环绕的禅院。"一火白拈贼"则运用了象征手法,"火"可能代表智慧之光,"白拈贼"暗指狡猾之人,通过这明亮的火光揭露了对方的真实面目。
"佛面夜叉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并置,佛面代表慈悲与智慧,而夜叉则常被视为凶恶的鬼怪,这里用来形容对方看似慈悲实则险恶的本质。"是何等相识"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复杂关系的困惑和审视。
"烧香供养,使自知非"意味着通过修行和自我反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错误。"剪月初无陷虎机"进一步深化主题,比喻在月光下,诗人如同剪刀般洞察人心,揭示了不为人知的陷阱,但并未直接攻击,而是留有余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通过生动的意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修行的重要性。
紫宸唤仗晓初散,坐挹朝爽浮南荣。
时平偶得机政暇,觚棱浮影风日清。
盘螭画几青玉色,回鸾素纸雪茧明。
临池试作波折势,染翰聊适优閒情。
体安要使结构密,志一始觉风神生。
心手调娱本非易,筌蹄脱落宁有程。
古来圣学亦游艺,别具妙诣非形声。
金风肃郊甸,秋光瀰颢穹。
晓钟出长乐,羽卫临新丰。
重闱庆康悦,游豫温泉宫。
鸣镳玉舆侧,侍跸清尘中。
晨夕奉慈颜,婉愉承欢衷。
原野陪登览,瑞霭光熊熊。
应钟忽届节,霜露霏空濛。
夙兴感时序,庙祀宜钦崇。
飨献荐圭璧,对越必微躬。
暂辞琼岛月,还御瑶池骢。
殿阙欣在望,斋祓明禋通。
眷言整星驾,依恋心靡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