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归林下,亦复与世疏。
赖有善知识,时能过吾庐。
伴我说道话,我爱读佛书。
师为岩上去,我亦为膏车。
便欲展我钵,随师同饭蔬。
脱此尘俗累,长与岩石俱。
此岩固高矣,卓出山海图。
但比吾师高,还恐岩不如。
我自归林下,亦复与世疏。
赖有善知识,时能过吾庐。
伴我说道话,我爱读佛书。
师为岩上去,我亦为膏车。
便欲展我钵,随师同饭蔬。
脱此尘俗累,长与岩石俱。
此岩固高矣,卓出山海图。
但比吾师高,还恐岩不如。
诗人通过“归林下”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疏离,但又不完全孤立,仍有“善知识”时常交流。这种平衡状态让诗人的内心世界得以保持宁静和清净。诗中的“我爱读佛书”显示出诗人对于佛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理解,而“师为岩上去,我亦为膏车”则传达了一种追随师傅、向往高洁精神境界的愿望。
“便欲展我钵,随师同饭蔬”表明了诗人愿意放下尘世的繁华,以简朴的方式与师傅共同生活。这不仅是对物质生活的简单化,更是对心灵净化的追求。通过“脱此尘俗累,长与岩石俱”,诗人表达了希望摆脱世间烦恼,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最后,“此岩固高矣,卓出山海图”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而“但比吾师高,还恐岩不如”则是对师傅崇高境界的一种颂扬,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我修为的不断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