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能鸣为不平,世间歌哭两营营。
君知此物心何欲,自信天机自有声。
万物能鸣为不平,世间歌哭两营营。
君知此物心何欲,自信天机自有声。
这两句诗出自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和崔公度家风琴八首(其三)》。诗中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愤慨,以及对音乐能够抒发胸臆、寄托心声的肯定。
"万物能鸣为不平"一句,以比喻的手法,将万物比作鸣叫之物,用以形容天下万物皆有所不满,发出声音来表达其内心的不平与哀怨。这里的“能鸣”暗示了诗人对世间万象万物中含有的不平等现实的深刻洞察。
"世间歌哭两营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世间喜怒哀乐,声声相闻,形成鲜明对比的场景。诗人通过这种对立统一的描述,强调了音乐作为情感寄托手段的重要性。
而接下来的两句"君知此物心何欲,自信天机自有声"则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信任和理解。这“此物”指代前文中的“万物”,这里化用为音乐。诗人认为,对于能够感知音乐之美的人来说,不必过多解释其心所向,天然的秩序(天机)会让音乐自发地产生共鸣。
整体而言,这两句诗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哲学思考与文学才华,通过音乐这一元素,触及更深层次的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和谐。
风雅今谁好。羡翩翩、才华俊逸,如君绝少。
立志欲寻千古业,赢得一时倾倒。
浑笑杀、轻肥年少。
懒向凤池鸣玉佩,且暂来、湖上閒登眺。
招我辈,共长啸。无端便尔催归棹。
立长亭、江风吹面,斜阳低照。
花满昼船诗满袖,玉盏红醪香绕。
更不羡、遨游瀛岛。
此日唱酬俱少壮,便别离、何必增烦恼。
相忆处,听啼鸟。
玉绳低,铜漏咽。人向湘楼别。
似水柔情,此际那堪说。
剧怜碧玉瓜时,丹珠床上,都惆怅、翠华销歇。
真悽绝。持赠九曲连环,临岐莫遣玦。
一望湘波,湘山更重叠。
从教身化湘烟,泪沾湘竹,梦亦逐、潇湘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