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
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
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
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
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
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
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
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
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
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
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
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
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
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
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
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自讼》。诗中反映了王安石个人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批评的看法。
"孔子见南子,子路为不怡。欲从公山氏,勃郁见色辞。" 这两句引用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故事,孔子遇到美女南子,弟子子路对此感到不悦,但孔子却表示要去学习公山夫人的道德,只是因为面容严肃而改变主意。这段叙述表明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道如天之苍,万物不能缁。弟子尚不信,况余乏才资。" 这两句通过比喻,将道德比作广阔无边的苍穹天空,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束缚它。但即使这样伟大的教诲,连孔子的弟子都难以完全相信,更何况作者自己才智有限。
"明知古人仁,语默各有时。苟出不自慎,果为听者疑。" 这两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之仁的理解,以及说话和沉默都有其恰当的时机。如果言辞轻率,不加谨慎,自然会让听者产生怀疑。
"白圭尚有磨,驷马犹能追。一言成不智,虽悔欲何为。" 最后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即使是纯洁无瑕的白玉圭,也还需要打磨;奔跑中的骏马也能够追上。然而,一旦说出愚蠢的话,即便后悔,也无法挽回。
整首诗通过引用古人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待批评和言行谨慎的态度。王安石在此自我鉴定,反映出其内心的不安与自省,同时也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人品格。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