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缘劳思苦,静觉众繁生。
侧耳邀疏漏,摊书泥寂檠。
迟徊逢月上,萧索转愁平。
露气周檐白,一乌相向鸣。
动缘劳思苦,静觉众繁生。
侧耳邀疏漏,摊书泥寂檠。
迟徊逢月上,萧索转愁平。
露气周檐白,一乌相向鸣。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起坐时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交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深人静之时的复杂情感和对自然界的敏感感知。
首句“动缘劳思苦”,开篇即点明了内心的纷扰与疲惫,劳心劳力之后的思绪如波涛般起伏不定,暗示了诗人可能经历了忙碌的一天,内心充满了各种思考与忧虑。
接着,“静觉众繁生”转折,似乎在说,当心灵归于宁静时,外界的喧嚣与繁杂反而更加鲜明地映入眼帘。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静与动、内与外,表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外界事物的敏锐感知。
“侧耳邀疏漏,摊书泥寂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夜间的活动。侧耳倾听,或许是在寻找一丝宁静或安慰;摊开书籍,可能是试图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求心灵的寄托。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努力下,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仍然难以消散,因为“泥寂檠”三字暗示了书籍与灯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沉寂,仿佛连它们也无法给予真正的慰藉。
“迟徊逢月上,萧索转愁平”,诗人独自徘徊,直到月亮升起。月光洒落,本应带来一丝清凉与宁静,但在这份孤寂中,愁绪却更加浓重。这里的“愁平”并非指愁绪得以平息,而是愁绪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清晰、沉重。
最后,“露气周檐白,一乌相向鸣”,露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乌鸦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突兀。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夜景的美丽与凄凉,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乌鸦的鸣叫,或许是夜的低语,也可能是对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夜起坐时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感知,以及在静谧之夜中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