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千福寺昧轩》
《千福寺昧轩》全文
宋 / 李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何人指蒙昧,题作此轩名。

天理自昼夜,道心无晦明。

用当群物化,舍去一毛轻。

磊磊山前寺,时闻钟磬声。

(0)
注释
何人:指代不明的人。
蒙昧:无知或未开化的状态。
题作:题写作为。
轩:小屋或建筑。
天理:自然法则或天道。
昼夜:白天和黑夜。
晦明:阴暗和明亮。
群物化:万物的变化过程。
一毛轻:微不足道的事物。
磊磊:形容山石堆积的样子。
寺:寺庙。
钟磬:寺庙中的打击乐器。
翻译
谁人指点,为这座轩命名蒙昧。
天道运行,昼夜分明,道心如常,无论阴晴。
在万物变化中,应有担当,不因微小而轻视。
眼前磊磊叠嶂的山前寺庙,时常传来钟磬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名为《千福寺昧轩》,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李觏之手。诗中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澄明的哲思。

"何人指蒙昧,题作此轩名。"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昧”字深意的探究与提问,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这处所谓“昧轩”的命名由来感到好奇。

"天理自昼夜,道心无晦明。" 这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规律和内心世界的理解。这里的“天理”指的是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昼夜”象征着时间的流转,而“道心”则是指追求真理与正道的心灵状态。诗人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便是在日夜更迭、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情况下,内心对道德的追求却始终清晰无惑。

"用当群物化,舍去一毛轻。"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待人接物的态度。他主张在处理世间万物时应持平和之心,即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不应忽视。这也体现了儒家“爱人”、“重民”的思想。

"磊磊山前寺,时闻钟磬声。"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中寺庙图景。“磊磊”形容山势连绵,“钟磬声”则是寺院中用于标志时间或召唤信徒之物的声音。这两句诗通过对视听细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灵宁静的氛围。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李觏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即在纷扰复杂的世间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作者介绍
李觏

李觏
朝代:宋   字:泰伯   号:盱江先生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生辰:1009—1059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台城曲二首

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
王颁兵势急,鼓下坐蛮奴。
潋滟倪塘水,叉牙出骨须。
干芦一炬火,回首是平芜。

(0)

奉和仆射相公春泽稍愆圣君轸虑嘉雪忽降品汇

飘来鸡树凤池边,渐压琼枝冻碧涟。
银阙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
昭阳殿下风回急,承露盘中月彩圆。
上相抽毫歌帝德,一篇风雅美丰年。

(0)

绿萝

绿萝萦数匝,本在草堂间。
秋色寄高树,昼阴笼近山。
移花疏处过,劚药困时攀。
日暮微风起,难寻旧径还。

(0)

见穆三十宅中庭梅榴花谢

矜红掩素似多才,不待樱桃不逐梅。
春到未曾逢宴赏,雨余争解免低徊。
巧穷南国千般艳,趁得东风二月开。
堪恨王孙浪游去,落英狼藉始归来。

(0)

牧陪昭应卢郎中在江西宣州佐今吏部沈公幕罢

燕雁下扬州,凉风柳陌愁。
可怜千里梦,还是一年秋。
宛水环朱槛,章江敞碧流。
谬陪吾益友,祗事我贤侯。
印组萦光马,锋芒看解牛。
井闾安乐易,冠盖惬依投。
政简稀开阁,功成每运筹。
送春经野坞,迟日上高楼。
玉裂歌声断,霞飘舞带收。
泥情斜拂印,别脸小低头。
日晚花枝烂,红凝粉彩稠。
未曾孤酩酊,剩肯只淹留。
重德俄征宠,诸生苦宦游。
分途之绝国,洒泪拜行辀。
聚散真漂梗,光阴极转邮。
铭心徒历历,屈指尽悠悠。
君作烹鲜用,谁膺仄席求?
卷怀能愤悱,卒岁且优游。
去矣时难遇,沽哉价莫酬。
满枝为鼓吹,衷甲避戈矛。
隋帝宫荒草,秦王土一丘。
相逢好大笑,除此总云浮。

(0)

送苏协律从事振武

琴尊诗思劳,更欲学龙韬。
王粲暂投笔,吕虔初佩刀。
夜吟关月苦,秋望塞云高。
去去从军乐,雕飞岱马豪。

(0)
诗词分类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诗人
管道升 义净 宋齐丘 刘将孙 廖融 尤棐 李林甫 陈澧 鲍桂星 灵澈 孙觉 潘之恒 李光地 崔遵度 丰稷 司马相如 李显 包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