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俗犹多讼芋田,息争偶或试蒲鞭。
一家渐解诸蛮语,五载频书大有年。
吏习灌园朝出汲,仆知佞佛昼逃禅。
使君啸诺浑无事,问字时来弟子员。
遗俗犹多讼芋田,息争偶或试蒲鞭。
一家渐解诸蛮语,五载频书大有年。
吏习灌园朝出汲,仆知佞佛昼逃禅。
使君啸诺浑无事,问字时来弟子员。
这首诗描绘了地方官府治理下的社会风貌,展现了官员与百姓和谐共处的场景。首句“遗俗犹多讼芋田”,点明了当地过去遗留的诉讼纠纷问题,尤其是围绕着芋田的纷争,暗示了社会的不和谐。然而,接下来的“息争偶或试蒲鞭”表明了官员尝试以温和的方式解决争端,使用象征性的工具如蒲鞭(一种轻刑具),来警示和调解冲突,体现了治理方式的转变。
“一家渐解诸蛮语,五载频书大有年”两句,描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居民逐渐学会了不同民族的语言,这不仅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稳定与进步。同时,频繁记录“大有年”则强调了五年间风调雨顺、丰收连连的景象,预示着社会经济的繁荣。
“吏习灌园朝出汲,仆知佞佛昼逃禅”描绘了官员和仆人日常生活的细节,前者通过参与农事活动如灌溉园林、清晨打水,展现了官员亲民、勤政的形象;后者则通过“佞佛”(信仰佛教)和“逃禅”(逃避禅修),可能是在忙碌政务之余寻求心灵的宁静,体现了官员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最后,“使君啸诺浑无事,问字时来弟子员”总结了整个场景,使君(地方官员)在处理事务时显得轻松自如,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没有重大困扰。同时,他还会不时邀请学生前来请教,既体现了其学识渊博,又彰显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传播的热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清朝地方官府在治理过程中所采取的温和、包容且注重民生的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