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僧驻锡处,云床在西峰。
应物无所住,安知来去踪。
今来结青瑶,又向何山逢。
白日无经声,金飙但鸣松。
悬思永今夕,杳霭秋天钟。
真僧驻锡处,云床在西峰。
应物无所住,安知来去踪。
今来结青瑶,又向何山逢。
白日无经声,金飙但鸣松。
悬思永今夕,杳霭秋天钟。
这首明代诗人林鸿的《访玄章师不遇》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中禅修景象。首句“真僧驻锡处”点出访寻的是修行高僧的居所,而“云床在西峰”则暗示了玄章师隐居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之上。接下来,“应物无所住,安知来去踪”表达了对玄章师超然物外、行踪难觅的敬仰,他仿佛与万物融为一体,难以追寻。
“今来结青瑶,又向何山逢”进一步强调了寻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期待,暗示着诗人虽已来到此地,却不知能否再次遇见。“白日无经声,金飙但鸣松”通过描绘山间的宁静,如无声的诵经和松涛声,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氛围。
最后两句“悬思永今夕,杳霭秋天钟”表达了诗人对今晚的深深思考,以及对未知的玄章师的思念之情,伴随着秋天的钟声,显得更加悠远和神秘。整体上,这首诗以访师未遇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高人隐士的敬仰。
少年入众先行乞,最初一步须牢实。
多见时流昧此心,施受之间两无益。
信心人,一粒米,重似丘山曾不止。
持来岂是得便宜,未了分明著他底。
贤禅贤禅宜努力,诸佛众生从此出。
逆行顺行忽相当,户户门门成大吉。
庵中有主从君住,无主外来俱得路。
云烟眯目山碍膺,榛莽欺人溪涧怒。
看他本色住庵人,捏聚大千无一尘。
自见泥牛斗入海,不记住来经几春。
头陀头陀休趁鬨,一世初无一炊梦。
口边白醭未暇揩,谁能更乞诸方颂。
持来抛放烈焰中,归种香山芋与菘。
蓦地钁头轻筑著,林间石虎吼天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