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不须大,国帑防伤害。
筑城不须高,民力防疲劳。
城大城高何足恃,古来成城在众志。
欲防胡人不胜防,长城枉筑万里长。
君不见,秦始皇。
筑城不须大,国帑防伤害。
筑城不须高,民力防疲劳。
城大城高何足恃,古来成城在众志。
欲防胡人不胜防,长城枉筑万里长。
君不见,秦始皇。
这首《筑城谣》由清代诗人陈锡金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对筑城的必要性与局限性进行了独到的思考。
首句“筑城不须大,国帑防伤害”,强调筑城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家财富不受损害,而非追求规模宏大。接着,“筑城不须高,民力防疲劳”则指出筑城的高度并非关键,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民众的劳力负担,避免过度消耗人力物力。
“城大城高何足恃,古来成城在众志”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筑城的真正意义在于民众的团结与意志,而非仅仅依赖于城墙的坚固。这反映了古代智慧中对人力与人心力量的重视。
最后,“欲防胡人不胜防,长城枉筑万里长”以长城为例,讽刺了历史上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的庞大工程,实际上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耗费了大量资源。这里的“胡人”泛指外来侵略者,长城作为防御工事的象征,被用来比喻任何看似强大却未必有效的防御措施。
“君不见,秦始皇”结尾点明了历史人物秦始皇,他统一六国后修建长城,是这一主题的直接关联人物。通过引用秦始皇的事迹,诗人表达了对历史决策者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可能存在的盲目自信和资源浪费的反思。
整体而言,《筑城谣》通过对筑城这一具体行为的探讨,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与政治议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资源分配以及人类智慧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