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沈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
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
浮沈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
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
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
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
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
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
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九华山的深切怀念和个人情感体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之间微妙的情感联系。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浮沈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九华山的记忆始于儿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亲临其境,只能通过听闻和想象来满足内心的向往。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诗人在池阳罢休之际,又经历了别离和相聚的挫折,这种生活中的起伏让诗人的心中对九华山的向往变得更加迫切。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这里描绘了春天景色的美丽,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来表达对九华山的赞美之情。
"或接白云堆, 或映红霞天。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这几句则是对九华山多变而又各具特色景色的描绘,无论是与白云相接还是映照着红霞,每一次的展现都让人惊叹不已。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九华山巍峨不动、崇峻自然之美的赞赏,同时也感受到了山中那种超凡脱俗的神秘气息。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对九华山的深厚感情,以及内心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且强调了个人性格与山的共通之处。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这一部分则是对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深刻领悟,即便是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个人的内心世界和高尚品格依然能够保持坚定。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最后几句警示自己不要被世间的浮华和荣耀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失自己的本真。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的流露,展示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