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祷灵泽,两月忽已过。
雷雨近虽作,片刻曾无何。
朝夕萦惄愁,六旬倏蹉跎。
敢辞神厌渎,究我诚未加。
以此谨浴斋,再往祈佑嘉。
历历廿里途,较前益增嗟。
麦萎全失收,黍陇种无多。
即其少种中,戢戢才出芽。
更属望泽殷,赤地犹埋沙。
芒种况又临,何辞屡延俄。
百神受天职,育物功无讹。
予罪民何辜,迁怒理则那。
崇朝愿霈恩,铭赐实不磨。
自我祷灵泽,两月忽已过。
雷雨近虽作,片刻曾无何。
朝夕萦惄愁,六旬倏蹉跎。
敢辞神厌渎,究我诚未加。
以此谨浴斋,再往祈佑嘉。
历历廿里途,较前益增嗟。
麦萎全失收,黍陇种无多。
即其少种中,戢戢才出芽。
更属望泽殷,赤地犹埋沙。
芒种况又临,何辞屡延俄。
百神受天职,育物功无讹。
予罪民何辜,迁怒理则那。
崇朝愿霈恩,铭赐实不磨。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五月十二日再诣黑龙潭祈雨》。诗中表达了作者在连续两个月未能降雨的情况下,再次前往黑龙潭祈求雨水的心情和决心。
首句“自我祷灵泽,两月忽已过”,诗人自述自己已经向神灵祈求了雨水,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接着,“雷雨近虽作,片刻曾无何”两句,描述了虽然近来有雷雨,但只是瞬间的短暂现象,并没有带来实际的雨水。诗人接着感叹“朝夕萦惄愁,六旬倏蹉跎”,表示自己每天都在忧虑干旱的问题,时间仿佛在不经意间流逝。
“敢辞神厌渎,究我诚未加”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敢责怪神灵,反省自己的诚意是否足够。“以此谨浴斋,再往祈佑嘉”表明他将通过沐浴斋戒,再次前往黑龙潭祈求雨水。
接下来,“历历廿里途,较前益增嗟”描述了前往黑龙潭的路程,与之前相比更加令人叹息。诗人接着提到“麦萎全失收,黍陇种无多”,表示农作物因为干旱而枯萎,收获寥寥无几。“即其少种中,戢戢才出芽”,即使在有限的种子中,也只有一小部分发芽生长。“更属望泽殷,赤地犹埋沙”,表达了对雨水的迫切期待,即便土地已经干涸,仍然被沙尘覆盖。
最后,“芒种况又临,何辞屡延俄”指出芒种时节即将来临,意味着农事更加紧迫,诗人无法再拖延祈雨的时间。“百神受天职,育物功无讹”,诗人相信天神会履行职责,滋养万物。“予罪民何辜,迁怒理则那”,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思考,认为不应将愤怒转移给无辜的百姓。“崇朝愿霈恩,铭赐实不磨”,诗人希望在清晨就能得到神灵的恩赐,并且将这份恩赐铭记于心,永不忘记。
整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焦虑、祈求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楼台影里光如蓦,氤氲海气笼山郭。
踏青已过春未阑,别有芳菲趁行乐。
昨朝禁火家无烟,炊向枝头烘欲然。
扶疏槐柳千丛锦,最爱江南谷雨天。
暄风飘断官亭雨,杜宇啼红不知处。
好是东皇驻六师,朱旗绛节云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