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声山色太无端,阁笔濡毫总一般。
不似老僧门紧闭,了无踪迹与人看。
溪声山色太无端,阁笔濡毫总一般。
不似老僧门紧闭,了无踪迹与人看。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对比自然与艺术的呈现方式,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句“溪声山色太无端”,诗人以“溪声”和“山色”为切入点,描绘出自然界中流动与静止并存的和谐景象。这里的“无端”二字,既是对自然景色难以言喻之美的感叹,也是对自然之美的无限向往。
次句“阁笔濡毫总一般”,则转而探讨艺术创作的过程。诗人将自己搁置笔墨的行为与自然界的景色进行类比,暗示了艺术创作与自然体验之间的某种共通性。这里“阁笔濡毫”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状态,无论是搁笔还是濡毫,都体现了艺术家对创作的投入与专注。
后两句“不似老僧门紧闭,了无踪迹与人看”,通过对比老僧闭门修行与艺术家创作的两种不同状态,进一步深化了对艺术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老僧的“门紧闭”象征着一种内省与隔离的状态,而艺术家的创作则是在开放与交流中进行的。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艺术创作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与外界、与观者产生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让作品“了无踪迹与人看”,即作品能够触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艺术创作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艺术创作独特性的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也蕴含了对艺术与自然之间深层联系的哲学思考。
乌桓城下白翎雀,雄鸣雌随求饮啄。
有时决起天上飞,告诉生来羽毛弱。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丝声代禽臆。
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
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
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
变化春光指顾间,万蕊千花动弦索。
只今萧条河水边,宫庭毁尽沙依然。
伤哉不闻白翎雀,但见落日生寒烟。
水云暝,空鸥梦锁,暗苇愁结。
霜角吹寒渐阔,雷车递语乍掣。
见扑地修篁青玉折。有题字、竟与谁说。
念旧馆凌波步尘远,依稀记离别。凄咽。
去时泪掩歌阕。又转烛飘蓬残年事,悄悄南雁绝。
空怅望江头,梅信催彻。曼吟细阅。
啼冻禽、休踏河桥残雪。钗讯无凭炉灰热。
东风起、凭阑正怯。看春浅、垂灯欺倦睫。
问百岁、几许欢期,便恨隔,尊前肯负莺花节。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敧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