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舟武昌郭,暂往樊水上。
樊水何清冷,樊山亦孤壮。
寿藤验百岁,乔木过十丈。
绝俗殊崎岖,攀缘幸可傍。
林端见渔舍,户牖相背向。
鸡犬鸣云中,神仙岂殊状。
昔闻元次山,于焉寄荒浪。
邻里俱已非,陵谷平得丧。
茅茨固微物,芜灭不可访。
向乏数卷书,终随众人葬。
清时易直道,末俗摈高尚。
陈迹成渺茫,孤吟屡惆怅。
回舟武昌郭,暂往樊水上。
樊水何清冷,樊山亦孤壮。
寿藤验百岁,乔木过十丈。
绝俗殊崎岖,攀缘幸可傍。
林端见渔舍,户牖相背向。
鸡犬鸣云中,神仙岂殊状。
昔闻元次山,于焉寄荒浪。
邻里俱已非,陵谷平得丧。
茅茨固微物,芜灭不可访。
向乏数卷书,终随众人葬。
清时易直道,末俗摈高尚。
陈迹成渺茫,孤吟屡惆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刘敞在樊口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句“回舟武昌郭,暂往樊水上”,诗人乘船返回武昌城,短暂地前往了樊水边。接着,“樊水何清冷,樊山亦孤壮”两句,诗人赞叹樊水清澈寒冷,樊山雄伟壮观,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壮丽。
“寿藤验百岁,乔木过十丈”描绘了古老的藤蔓见证了百年的岁月,高大的树木超过了十丈的高度,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延续。“绝俗殊崎岖,攀缘幸可傍”则表达了诗人面对崎岖的道路,虽艰难却也幸运能够靠近欣赏美景的心情。
“林端见渔舍,户牖相背向”描绘了林间隐约可见的渔家小屋,窗户和门对着不同的方向,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场景。“鸡犬鸣云中,神仙岂殊状”通过鸡犬的鸣叫声,仿佛与云中的神仙对话,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昔闻元次山,于焉寄荒浪”提到了古代诗人元次山曾在此寄居,留下了荒凉的浪迹。接下来,“邻里俱已非,陵谷平得丧”感叹时光流转,曾经的邻居都已不在,山川地貌也经历了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的感慨。
“茅茨固微物,芜灭不可访”提到简陋的茅草屋只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如今已经无法寻觅。“向乏数卷书,终随众人葬”表达了如果自己没有留下足够的书籍,最终也会像普通人一样被遗忘。
最后,“清时易直道,末俗摈高尚”指出在清明的时代,正直之道容易被遵循,但在世俗中,高尚的品质往往被摒弃。“陈迹成渺茫,孤吟屡惆怅”表达了对过去美好事物逐渐消失的遗憾,以及独自吟诵时内心的忧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