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
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
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
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
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
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庄学术氛围图景。开篇“墙头翠色云分岭,井底泉声瀑落崖”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示了一个隐逸于深山之中的书院环境。绿意盎然的云气在山岭间缭绕,清澈的泉水从高处流下,营造出一派超凡脱俗的意境。
接着,“讲席日闻谈俎豆,书厨时见整竿牌”两句,则聚焦于学术活动,展现了书院中师生讨论经典、整理藏书的情形。俎豆和竿牌都是古代学习的工具,这里通过它们的出现,传递出一种学问氛围浓厚、师生勤奋治学的场景。
“野猿有果频窥槛,山鸟无人忽下阶”两句,又转向自然界中动物的行为,形象地描绘了山林间野猿因果实而好奇探究,以及山鸟在无人时自在地降落于书院台阶的情景。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映射出书院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
最后,“好是鲁儒争就学,不辞千里过江淮”两句,表达了对追求学问、不畏艰难的赞美。即使是远离家乡,跨越长江与淮河(古代南北分界),也值得为了学术理想而努力。这既是诗人对书院学子的鼓励,也体现了诗人本身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学术活动的精细描摹,以及对山林间生命活力的捕捉,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书院生活图画,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学问追求的热忱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