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
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
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
一老翛然自在,时时来系扁舟。
师子山云漠漠,越来溪水悠悠。
钟到客船未晓,月和渔火俱愁。
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
一老翛然自在,时时来系扁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江南水乡画卷。首句“师子山云漠漠”以远山和弥漫的云雾起笔,营造出一种深远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越来溪水悠悠”则将视线转向近处的溪流,用“悠悠”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水流的平缓与宁静。
“钟到客船未晓”一句,通过寺庙的晨钟声,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节奏,同时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晨的宁静景象。而“月和渔火俱愁”则巧妙地运用拟人手法,将月光与渔火赋予情感色彩,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孤独感。
后半部分“咫尺横塘古塔,连绵芳草长洲”继续扩展画面,将视线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观,古塔与芳草交织,构成了一幅富有层次感的风景图。最后,“一老翛然自在,时时来系扁舟”以一位老者悠然自得的形象收尾,与前面的宁静氛围相呼应,又增添了诗中人物的情感深度,使得整首诗在静谧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思与对自由的向往。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
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
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
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
漂零客、泪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