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来匿父丧,三年之罪遣谁当。
如今追荐应无益,已被牛头煮几场。
十二年来匿父丧,三年之罪遣谁当。
如今追荐应无益,已被牛头煮几场。
这首诗《咏石校书》由唐代诗人归处讷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对石校书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感慨。
“十二年来匿父丧”,开篇即揭示了石校书长达十二年的秘密生活,他隐瞒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这份孝心与隐忍令人动容。然而,“三年之罪遣谁当”,紧接着提出了一个道德伦理的拷问,即在这三年的守孝期内,石校书是否真的尽到了孝道,抑或存在某种不可告人的罪责,这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道德与责任的深思。
“如今追荐应无益”,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石校书过去行为的反思。即便现在想要通过追荐仪式来弥补过去的过错,似乎也已为时过晚,暗示着过去的错误无法轻易洗刷,命运的轨迹已经难以逆转。这种对时间流逝与错过机会的感慨,增添了诗歌的深度和情感的厚重。
“已被牛头煮几场”,最后两句以形象的比喻,将石校书的命运比作被“牛头”煮过多次,生动地描绘出其命运的悲惨与不公。这里的“牛头”可能象征着命运的残酷与无情,而“煮”则暗示了痛苦的煎熬与折磨。整句诗以强烈的画面感,传达出对石校书命运的深切同情与无奈。
综上所述,《咏石校书》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性、道德与命运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
朔风厉严气,玄云结层阴。
霜雪被原野,行李寒骎骎。
踯躅兽强顾,惊鸟辞故林。
路滑局峻坂,缘云上嵚崟。
挽藤断人迹,反畏跫然音。
藜藿不充肠,况乃饥鼯侵。
开门望晴霁,白日肯照临。
不忧冻馁逼,所怀四海心。
聊兴漆室叹,不待雍门琴。
九重前席喜忠纯,不待先容自致身。
漆水袭封无冷眼,德光传世有名臣。
早登秘阁直清禁,旋陟枢机历要津。
蒲坂馀波千里润,柳城和气万家春。
定须铁钺专方面,未许江湖拜散人。
鹤骨固应多寿老,会看沧海起飞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