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弟妇未娶,汝死谁奉亲?
况益亲力劳,遗之襁褓孙。
两孙各待哺,我又多出门。
汝死长不言,罪谁原我身。
为言妾死后,朗须续佳婚。
愿其能奉亲,弗辞多苦辛。
愿其抚妾子,相爱毋相嗔。
但得新人新,弗忘陈人陈。
陈人不如新,弗忘是郎恩。
妾在冥冥中,看郎双悦欢。
妾多故物留,留与新人存。
有弟妇未娶,汝死谁奉亲?
况益亲力劳,遗之襁褓孙。
两孙各待哺,我又多出门。
汝死长不言,罪谁原我身。
为言妾死后,朗须续佳婚。
愿其能奉亲,弗辞多苦辛。
愿其抚妾子,相爱毋相嗔。
但得新人新,弗忘陈人陈。
陈人不如新,弗忘是郎恩。
妾在冥冥中,看郎双悦欢。
妾多故物留,留与新人存。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妇病自春晚始剧至六月四日竟不复生感触所缘记以哀响都得二十三章焚之榇前以代诔哭》中的第十四章。诗中充满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和对子女未来的忧虑。
开篇即提出问题:“有弟妇未娶,汝死谁奉亲?”表达了对亡妻在世时未能为家庭尽责的遗憾,以及对亡妻去世后无人照顾年迈父母的担忧。接着,“况益亲力劳,遗之襁褓孙”,进一步强调了亡妻在世时的辛勤付出,以及她离去后留下年幼子女的困境。
“两孙各待哺,我又多出门”描绘了亡妻去世后,诗人自己也因事务繁忙而无法更多地照顾家庭,使得两个孙子各自需要照顾的情景。诗人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自责:“汝死长不言,罪谁原我身。”他责问自己,为何不能更好地陪伴妻子,以至于让她在最需要关爱的时候离世。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亡妻身后之事的安排:“为言妾死后,朗须续佳婚。”他希望亡妻能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妥善的安排,找到新的伴侣。同时,诗人对新伴侣提出了期望:“愿其能奉亲,弗辞多苦辛。”希望新伴侣能够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即使这需要承受更多的辛苦。
对于亡妻的孩子,诗人同样充满关怀:“愿其抚妾子,相爱毋相嗔。”他希望新伴侣能够善待亡妻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理解,避免因为新旧关系的转变而产生误解或怨恨。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亡妻的深情:“但得新人新,弗忘陈人陈。陈人不如新,弗忘是郎恩。”他希望新伴侣能够成为孩子的母亲,但同时也不会忘记亡妻的恩情。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体现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和对家庭责任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以及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忧虑,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念之作。
梁侯上卿秀,王子中台杰。
赠册绥九夷,旌旃下双阙。
西堂礼乐送,南陌轩车别。
征路入海云,行舟溯江月。
兹邦久钦化,历载归朝谒。
皇心谅所嘉,寄尔宣风烈。
谁谓嵩颍客,遂经邹鲁乡。
前临少昊墟,始觉东蒙长。
独行岂吾心,怀古激中肠。
圣人久已矣,游夏遥相望。
裴回野泽间,左右多悲伤。
日出见阙里,川平知汶阳。
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
终然不得意,去去任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