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开院已多年,衣钵衡阳得几传。
千里我来江上望,恍如真境忽参前。
紫云开院已多年,衣钵衡阳得几传。
千里我来江上望,恍如真境忽参前。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一位高僧的追思与敬仰之情。首句“紫云开院已多年”,以“紫云”象征高僧的神秘与超凡,暗示其修行之地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充满神圣之气。次句“衣钵衡阳得几传”,通过“衣钵”这一佛教术语,表达了高僧的法脉传承,以及其影响范围之广,从衡阳到更远的地方,精神与教义得以延续。
第三句“千里我来江上望”,点明了诗人的地理位置和心境状态。诗人跨越千里的距离,来到江边,眺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高僧的怀念与景仰。这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寻之旅。
最后一句“恍如真境忽参前”,则表达了诗人面对高僧留下的精神世界时的深刻感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佛国景象之中,内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触动与启发。这句话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崇敬之情,也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悟道”主题,即通过某种经历或启示,达到心灵的觉醒与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诗人对高僧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在追寻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灵感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于精神追求与自我超越的深刻探讨。
古艳霏青,奇光黝紫,毫端劲气盘旋。
几历沧桑,龙文小蚀蛮笺。
乌丝格、半销兵燹,精灵满纸云烟。
拾残烽,洗刷泥尘,碎铺琼编。
宝书天上原珍重,换蚕眠旧制,一字双缣。
断墨零香,从教手泽长延。
辛勤几次搜罗遍,幸留将、翰墨因缘。
善相承,饭颗山头,风雨年年。
桃叶情根,柽丝恨结,一枝抽影春红。
照眼芳华,谁知也费东风。
牡丹开后天香满,漫商量、婪尾杯浓。
未愁伊、山冷燕脂,芳事悤悤。
曲江黯淡飞胡蝶,想罗裙艳化,绛管图工。
还伴樱桃,娇妍摘映筠笼。
酸多莫怯歌欢子,长红心、草亦怜侬。
暗销磨、粉艾茸蒲,廿四番中。
钿毂芳尘,红楼梦迹,寻春春向谁边。
拾翠人逢,衣香惯惹吟鞭。
东风十里淞南路,任消磨、金粉年年。
比天台、一饭胡麻,本事流传。
欢场例有团沙感,话杜郎丝鬓,倦对茶烟。
小字冰缣,诗心为致缠绵。
桃花人面依然在,唤真真、画里相看。
只愁它、玉树残歌,咽尽啼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