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
行穿崖石古,踏破藓花斑。
绿语莺边柳,青眠水底山。
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
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
行穿崖石古,踏破藓花斑。
绿语莺边柳,青眠水底山。
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清晨出发,寻找道路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早晨场景。
"问路无多子,驱车半日间"表明行者在清晨时分询问路途,不急不徐地驾车行驶了一段时间。这里的“无多子”可能指的是稀少的人烟,或是没有孩子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行穿崖石古,踏破藓花斑"则描绘了行者在崎岖的道路上前进,脚下是坚硬的岩石和古老的痕迹,同时也践踏着地面上的苔藓和零星的野花。这里“崖石古”和“藓花斑”都是对自然景物的形象描绘,展示了行者所处环境的原始与美丽。
"绿语莺边柳,青眠水底山"这两句则是对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绿语莺边柳"中的“绿语”可能指的是柳树间传来的鸟鸣声,或许只是柳枝在微风中发出的柔软声音,而“莺边柳”则是一个常见于诗词中的意象,代表着春天的到来。"青眠水底山"则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即使是山峰也似乎沉睡在清澈的水中。
最后两句"人家岂无地,争住小溪湾"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宁静自然环境的向往。"人家岂无地"意味着人们都有自己的栖息之所,而“争住小溪湾”则显示出诗人对居住在幽静小溪旁的渴望,这里的小溪湾是一个理想中的安逸避风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情感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露盘金索出危岑,风卷惊尘扑翠林。
五夜清场严佛事,一犁甘澍慰民心。
圣君旰食忧应减,守吏斋诚祷更深。
泛滟洛川皆帝力,好浮青鲤瑞烟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