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仙都山》
《仙都山》全文
宋 / 刘参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古帝此登仙,霓旌不复还。

孤标苍岭外,屹立紫烟间。

上下形端柱,周回影转环。

根疑连海峤,顶欲突天关。

莲出湖心迥,苔漫辙迹斑。

傍存鍊丹釜,低瞰步虚山。

猿狖何能到,鸾凰自可攀。

画矜名手眇,吟怯钜题艰。

雁荡非灵异,兰岩鄙宴闲。

缙云游览处,胜概甲人寰。

(0)
注释
霓旌:华丽的旌旗。
孤标:孤独的标志,特立独行。
紫烟:紫色的烟雾。
海峤:海边的高山。
天关:天上的关隘。
鍊丹釜:炼丹的锅灶。
步虚山:道教中的仙境名山。
猿狖:猿猴。
钜题:宏大主题的诗篇。
宴闲:悠闲的宴饮。
胜概:壮丽的景色。
人寰:人间世界。
翻译
古代帝王已成仙,华丽的旌旗不再返回人间。
它孤独地矗立在青色山岭之外,紫色烟雾之中摇曳生姿。
它的形状像上下的支柱,四周的倒影如转动的光环。
根部似乎连接着大海的山崖,顶端仿佛要突破天上的关隘。
莲花从湖心升起,湖边的苔藓覆盖了车辙,斑驳可见。
旁边留存着炼丹的锅灶,向下俯瞰着步虚山。
猴子和猿猴怎能触及,只有凤凰才能攀登。
绘画技艺超群的手难以描绘,吟诵这样的壮丽诗篇也令人胆怯。
雁荡山并非神奇非凡,兰岩则显得粗陋而不适合闲游。
缙云山是游人常至的地方,美景冠绝人世。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仙境图景,充满了对超脱尘世、达到仙界的向往。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将仙都山描画得如同一处与凡间隔绝的神秘之地。

"古帝此登仙,霓旌不复还" 表示了仙都山是古代帝王登仙之地,他们一去不返,成就了永恒的仙境。"孤标苍岭外,屹立紫烟间" 描述了山峦独立、耸立在苍茫山脉之中,笼罩在神秘的紫色云雾之中。

"上下形端柱,周回影转环" 可以想象为仙都山的奇特景观,其结构如同天然形成的石柱,上下完整,四周有光影交辉。"根疑连海峤,顶欲突天关" 山脉深处与大海相连,山巅则似乎要穿透天际。

"莲出湖心迥,苔漫辙迹斑" 描写了仙都山中清澈的湖水和繁盛的植物生长,甚至连脚印也被苔藓所覆盖。"傍存鍊丹釜,低瞰步虚山" 则是说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着炼制仙丹的炉鼎,而诗人则是在虚无缥缈的山中行走。

"猿狖何能到,鸾凰自可攀" 猿狖(猿ape)代表了凡间动物的局限,而鸾凰则是神鸟,象征着只有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才能真正触及仙都山的真谛。

"画矜名手眇,吟怯钜题艰" 这里诗人自诩为擅长绘画和书法的人,其作品难以用常理揣测。"雁荡非灵异,兰岩鄙宴闲" 表达了仙都山并非寻常之地,而是充满灵气的仙境。

"缙云游览处,胜概甲人寰" 最后一句,诗人在缙云之中游历,感受到超越凡尘的一种豁然开朗和满足。

这首诗通过对仙都山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精神寄托的深切情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永恒生命的渴望。

作者介绍

刘参
朝代:宋

刘参,曾知处州(《仙都志》卷下)。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一赵州吃茶颂

见僧便问曾到否,有言曾到不曾来。

留坐吃茶珍重去,青烟暗换绿纹苔。

(0)

鹿鸣宴

公辅产日南,九龄起韶阳。

早知朱泚反,预识胡雏狂。

(0)

萍乡即事

地接长沙近,乡名自古闻。

毛山千嶂雪,玉女一堆云。

拱木扶霄上,飞泉触石分。

霜风萍实老,目断楚江濆。

(0)

寄倩

近时颇少飞鸿信,几日应占喜鹊声。

相见便须持宝镊,为翁衰鬓摘霜茎。

(0)

挽宋次道二首·其二

平生襟尚苦清通,白首耽心翰墨中。

万卷囊书推沈氏,一时碑字贵颜公。

尘栖村馆稀宾至,山抱佳城与祖同。

已矣善人那复见,萧萧溱洧秖秋风。

(0)

挽秦国夫人三首·其二

赙襚来中禁,箫笳去国门。

素冠空列鼎,白发但歌盆。

彤管音徽盛,甘泉像貌尊。

所传天下劝,岂独慰儿孙。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石涛 高斌 刘安世 蒋瑎 姜宸英 珠帘秀 高崇文 丁立诚 皇甫谧 曾允元 张巡 源乾曜 于志宁 陈瑸 诸葛恪 崔液 徐锴 高力士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