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
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
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
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
这首诗描绘了荔枝的鲜明形象和它在当时社会中的知名度。开篇“颗如松子色如樱”写出了荔枝外观上的两个特点:其果实大小类似松子,而颜色则呈现出樱桃般的红润。"未识蹉跎欲半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水果虽然闻名已久,但实际上还未曾亲口尝试,内心充满期待。
接下来的“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则是诗人回忆起在某个年份的尾声,当他担任地方官员时,曾经见过荔枝树。同时也强调了荔枝在当地的知名程度,即使是在他刚到任之时,就已经听说过它的美味。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荔枝的向往,更通过对比和反差,展现了个人经历与公共认知之间的关系。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首将个人感受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的佳作。
堂堂一年长,渺渺三秋阔。
恍然衡山前,相遇各白发。
岁穷窗欲霰,人老情难竭。
君有杯中物,我有肝肺热。
饮尽不能起,交深忘事拙。
乾坤日多虞,游子屡惊骨。
衡阳非不遥,雁意犹超忽。
一生能几回,百计易相夺。
滔滔江受风,耿耿客孤发。
他夕怀君子,岩间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