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无百亩田,廪有三年粟。
舍北几株桑,晚蚕食亦足。
近水理蔬畦,面山结茅屋。
夏风苇簟凉,冬烟土床燠。
堂前蒲萄架,新实初垂绿。
清净语不烦,事任鞅掌仆。
邻里通有无,泉甘草无毒。
谁知庚桑子,今此居南麓。
予非市朝人,受性本幽独。
愿就谋一廛,馀外百无欲。
居无百亩田,廪有三年粟。
舍北几株桑,晚蚕食亦足。
近水理蔬畦,面山结茅屋。
夏风苇簟凉,冬烟土床燠。
堂前蒲萄架,新实初垂绿。
清净语不烦,事任鞅掌仆。
邻里通有无,泉甘草无毒。
谁知庚桑子,今此居南麓。
予非市朝人,受性本幽独。
愿就谋一廛,馀外百无欲。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理想状态。诗人通过对居住环境和自给自足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简单、安逸生活的向往。
"居无百亩田,廪有三年粟。" 这两句说明诗人虽没有广阔的土地,但却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
接下来的几句,"舍北几株桑,晚蚕食亦足。近水理蔬畦,面山结茅屋。夏风苇簟凉,冬烟土床燠。" 描述了诗人依靠自然资源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堂前蒲萄架,新实初垂绿。清净语不烦,事任鞅掌仆。" 这几句则展现了诗人居所的宁静与美丽,以及他们处理日常琐事时的从容态度。
最后几句,"邻里通有无,泉甘草无毒。谁知庚桑子,今此居南麓。予非市朝人,受性本幽独。愿就谋一廛,馀外百无欲。" 表达了诗人对邻里间互助、自然环境的赞美,以及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偏好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一种简单而充实生活方式的热爱。
勒使春归,忙杀了、乱红愁绿。
更有甚伤心,向我似啼还哭。
血痕在口,又何用、此间思蜀。
到三更月冷,不许愁人眠熟。
便去何如,如何不去,是谁拘束。
怎似我羁栖,守定暗窗孤烛。
玉人何处,佳期未卜,倩伊行、到彼再三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