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
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
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
这首诗通过“秦王镜”这一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秦王镜,传说中秦始皇拥有的宝镜,以其能照见人心著称。诗人借“秦王镜”来比喻自己所拥有的某种洞察力或判断力,强调其并非出于对胆识的渴望,而是出于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与反省。
“赏得秦王镜”,开篇即以“赏得”二字,暗示了诗人对某种智慧或洞察力的获得,如同得到了一件珍贵的宝物。这里的“赏得”不仅指物质上的拥有,更蕴含着精神上的满足与肯定。
“判不惜千金”,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这种洞察力的珍视程度,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包括象征财富的“千金”。这不仅是对知识或智慧的尊崇,也是对自我认知过程的一种投入和承诺。
“非关欲照胆”,转折之处,诗人明确指出,获取这种洞察力并非为了展示勇气或胆量,而是出于对内心深处真实自我的探索与理解。这里的“胆”字,既可理解为勇气,也可引申为内心的坚定与果敢。
“特是自明心”,最终点明了诗人的核心意图——通过这种洞察力,是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自我认知与成长。这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在心灵的深刻反思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秦王镜”的隐喻,巧妙地探讨了自我认知与自我价值追求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珍视,以及对自我成长的不懈追求。
往年我作新安民,人人能说刘使君。
使君本一儒者耳,数十年来嗟未闻。
我时屈指今州县,似此贤侯当识面。
那知漂泊千里馀,画戟清香日陪宴。
使君何以人不如,胸中正有万卷书。
清真简淡乃天性,文章政事犹其馀。
向来天子留君住,重与毗陵三万户。
谁教一曲渭城歌,忽作梨花枝上雨。
宦游南北安得同,抚循凋郡还须公。
人生五马亦不恶,与民处处为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