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多,多即一,毗卢顶上明如日。
也无一,也无多,现成公案没殽讹。
拈起旧来毡拍板,明时共唱太平歌。
一即多,多即一,毗卢顶上明如日。
也无一,也无多,现成公案没殽讹。
拈起旧来毡拍板,明时共唱太平歌。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慧琳所作,名为《偈二首(其二)》。诗中运用了禅宗中的“一即多,多即一”的概念,表达了一种超越形式与数量的真理观。诗人以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为喻,说明真理如同太阳般明亮,无论是一还是多,都是同一真理的不同显现。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真理的普遍性和无差别性,指出在真理面前,无论是“一”还是“多”,都只是表象,实质上并无分别。这体现了禅宗中追求心性的平等和超越世俗观念的思想。
最后两句“拈起旧来毡拍板,明时共唱太平歌”则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作为比喻,暗示在理解了真理之后,人们可以共同欢唱,享受和谐与安宁的生活。这里的“毡拍板”可能象征着敲击乐器,而“太平歌”则代表了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禅宗中关于真理、平等和和谐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比花娇,姓堪丝绣,问名云杜家秋。
且饼煎寒具,鲙切槎头。
相逢满酌梨花冻,欢场闹、打马抛毬。
忘忧馆后,水明楼上,妙啭轻讴。酒罢暗诉飘流。
说家本严滩,门枕丹邱。奈兵来雁荡,烽接龙游。
琵琶弹入思归调,助空山、落叶声幽。
江山如许,英雄难觅,旧日婆留。
生生本阳德,万物咸华滋。
穷阴忽为咎,积雨无晴时。
颠风泛洪涛,荡决渰畬菑。
沟壑有遗民,憔悴半流离。
空林少烟火,晨膳夕无炊。
县官急租税,督责烦鞭笞。
但知赴期会,谁能恤寒饥。
日月更相送,春事奄无遗。
过时而不耕,秋成安可期。
虽有劝农令,文具亦何为。
传闻盗贼起,民穷多致斯。
咄唶有深忧,岂惟漆室葵。
烛里檐声失前疾,陂塘宿水看还溢。
玄冥为化波晶丸,大门小户争承餐。
人言旷瑞天上落,太守见之喜还愕。
穷腊不住雨,频春始幻雪。
村庄互惊怪,青壶洒玉屑。
瞥来飘散趾到颠,硗阻尽变桑麻田。
园丁卜岁此宜麦,催租无吏石㠙前。
熙春台白梅再花,踏晴野老谈清嘉。
事育无愁公税足,廨舍悄寂如僧衙。
雪壶雪壶隐微浪,含星射日光荡飏。
耽茶学士圣得知,三白银缸出仙酿。
吟脾独意野情深,飞丝走泡同销沈。
雪山亦似雪壶好,古人不浅今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