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睇孤鸢外,遥峰出晚林。
因知逃世者,何必入山深。
自倚溪翁杖,谁将野客琴。
茅茨容老朽,莫遣早寒侵。
引睇孤鸢外,遥峰出晚林。
因知逃世者,何必入山深。
自倚溪翁杖,谁将野客琴。
茅茨容老朽,莫遣早寒侵。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拙逸亭北望白云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引睇孤鸢外”,诗人以一只孤独翱翔的鸢为引子,引出了对远方景色的凝视。鸢在空中自由飞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接下来,“遥峰出晚林”一句,描绘了傍晚时分,远处的山峰从林海中渐渐显现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因知逃世者,何必入山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他认为,真正的逃避世俗,并不一定要深入山林,而是内心的一种超脱与平静。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理解。
后四句“自倚溪翁杖,谁将野客琴。茅茨容老朽,莫遣早寒侵”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他自比溪边的老翁,手持拐杖,悠然自得;又想象自己如同一位访客,弹奏着琴曲,享受着自然的宁静。最后,他希望自己的居所能够容纳年老的自己,避免过早地受到寒冷的侵袭,这既是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是对精神家园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简朴生活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烧得灯明,照他花睡,小苑看花如昼。
喜个银釭,绽开金蕊,欲与枝头相斗。
奈早有,封姨妒,吹将红烛溜。光如豆。
算风流、可能长久,应似我、薄命偏多僝僽。
长是怕他残,护多时、频劳纤手。
一点香煤,落将来、把衣污否。
又还从灯下,细检银泥双袖。
篆髻看梳,弓趺看裹,后堂不避人来。
为爱吟诗,长日镇相陪。
围棋几卸搔头赌,更行酒常藏约指猜。
最是钟声敲处,每向灯前分手,无限徘徊。
到得而今,常是隔蓬莱。
水流墙外桃花去,只风引雏时燕子回。
晨起披衣,有老媪、见余惊愕。
指门外、日高如许,主人方觉。
一梦不曾天上晓,两儿已就田间作。
叹此生、无福得安眠,居城郭。我闻语,殊怀怍。
谢老母,言非确。看从来偷惰,终成沦落。
儿有瓶储终日饱,母馀裙布经年着。
有城中、多少不如伊,田家乐。
室有违言,彼新妇、逢夫醉怒。
向灯下、声声饮泣,有时低诉。
终岁辛勤靡不有,一朝诟谇何相负。
却夜阑、相劝语喃喃,邻家妪。彼醉矣,何须数。
亟拭涕、无多絮。怨生来命薄,遇人艰窭。
孰令有身教作妇,只应举世母生女。
纵生时、慎勿嫁农夫,田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