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象序兴没,大道蔑消沈。
濂伊冥契后,作者纷林林。
石鼓未榛莽,嵩阳亦嵚崟。
九峰复何如,夫子重幽寻。
结架云霞交,讨求松竹阴。
探真破众眩,集虚嗣希音。
川注理有托,物化情乃任。
锵锵广陵散,写之龙唇琴。
闭阁缀道论,永为后贤琛。
曰余早送误,捷径坐滞淫。
窃睐无穷门,浩荡纠寸心。
眷言抠裳衣,毕志遵所钦。
圆象序兴没,大道蔑消沈。
濂伊冥契后,作者纷林林。
石鼓未榛莽,嵩阳亦嵚崟。
九峰复何如,夫子重幽寻。
结架云霞交,讨求松竹阴。
探真破众眩,集虚嗣希音。
川注理有托,物化情乃任。
锵锵广陵散,写之龙唇琴。
闭阁缀道论,永为后贤琛。
曰余早送误,捷径坐滞淫。
窃睐无穷门,浩荡纠寸心。
眷言抠裳衣,毕志遵所钦。
这首诗描绘了九峰书院的环境与氛围,充满了对道学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首句“圆象序兴没,大道蔑消沈”以圆象象征宇宙秩序,表达了对大道永恒不变的信仰。接下来,“濂伊冥契后,作者纷林林”提到周敦颐、程颢等先贤的深远影响,以及后来学者的众多。
“石鼓未榛莽,嵩阳亦嵚崟”描绘了书院周围山川壮丽的景色,暗示着知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九峰复何如,夫子重幽寻”则表达了对九峰山的向往,以及对先贤深入探索的精神的敬仰。
“结架云霞交,讨求松竹阴”描述了书院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隐喻着学者们在自然中寻找真理的过程。“探真破众眩,集虚嗣希音”强调了探寻真理的决心,以及在虚静中获得灵感的重要性。
“川注理有托,物化情乃任”体现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顺应自然法则的重要性。“锵锵广陵散,写之龙唇琴”借用音乐比喻,表达了通过艺术表达思想情感的美妙。
“闭阁缀道论,永为后贤琛”表达了对道学研究的持续追求,希望这些知识能够成为后世学者的宝贵财富。“曰余早送误,捷径坐滞淫”反思了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强调了正确的道路可能需要时间与耐心。
“窃睐无穷门,浩荡纠寸心”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探索,以及内心深处的纠葛。“眷言抠裳衣,毕志遵所钦”最后表达了对理想的坚持与对先贤的敬仰,决心遵循他们的教导,直至生命结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九峰书院的自然美景和学术氛围,更蕴含了对道学精神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成长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知识、自然与道德的追求与理解。
荒庵滴沥眠秋草,客子沾衣闷潦倒。
山僧丈室收雨花,忽披水月澄怀抱。
示我磐陀石上人,淡墨空明云一扫。
次公龙眠之后身,直从无相悟前因。
含毫万法成解脱,非复笔墨关天真。
世人粉本眩金碧,圆相虽具生根尘。
彭郎爱僧兼爱画,解得声闻非色界。
三年绣佛醉清斋,未肯攒眉持酒戒。
昨入西林写道场,□东张远婺周行。
次公别派有二子,绢素光怪开微茫。
只今干戈二千里,补陀东望蛟关长。
担囊行脚万山外,展礼莲花皈自在。
无须只履还岭头,坐对画禅入三昧。
群山罅江门,四渎相摩荡。
峥嵘版子矶,突兀非一状。
舟经潺灂中,回惑失所向。
石脚啖怒流,瘦出龈腭上。
晴阴变晦朔,风雨关衰王。
其厓留戌址,云自靖南创。
当时罴虎士,勇烈冠诸将。
幽花绣白石,莎草埋遗仗。
故垒风萧萧,哀潮激悲壮。
客行逢早秋,添衣怯山瘴。
清晖入远渚,暮色闻渔唱。
沉吟俯落雁,扣舷独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