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中昏睡怎禁它,鬼面神头见也么。
昏散相因由气浊,念缘未断为阴多。
潮来水面浔堤岸,风定江心绝浪波。
性寂情空心不动,坐无昏散睡无魔。
夜中昏睡怎禁它,鬼面神头见也么。
昏散相因由气浊,念缘未断为阴多。
潮来水面浔堤岸,风定江心绝浪波。
性寂情空心不动,坐无昏散睡无魔。
这首诗《述工夫(其十一)敌魔》是元代道士李道纯所作,以道家内观修行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揭示了修道者在面对内心杂念与外界干扰时的挑战与应对之道。
首句“夜中昏睡怎禁它”,诗人以夜晚昏沉的状态起笔,暗喻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常会遭遇内心的懈怠与昏沉,难以自持。接下来,“鬼面神头见也么”一句,运用象征手法,将内心的杂念比作鬼面神头,形象地描绘出这些杂念的侵扰与诱惑,让修道者难以抵挡。
“昏散相因由气浊,念缘未断为阴多”进一步阐述了内在状态与外在干扰之间的关系。气浊、念缘未断,都是导致昏散的原因,暗示了修道者需要通过净化心灵、斩断杂念来克服这些障碍。
“潮来水面浔堤岸,风定江心绝浪波”则以自然景象为喻,潮水与风浪象征着内心的波动与外界的干扰,而堤岸与江心的平静则代表了修道者通过内观与定力,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稳定。
最后,“性寂情空心不动,坐无昏散睡无魔”总结了修道者的最终目标——性寂情空,即内心达到寂静与空灵的状态,无论外界如何波动,内心都能保持不动摇,从而彻底摆脱昏散与睡眠的困扰,达到真正的觉醒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修道者在面对内心与外界挑战时的智慧与勇气,以及通过内观修行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风人咏芍药,而未逮牡丹。
甚盛始李唐,名噪河洛间。
拈毫品花者,着眼徒拘牵。
强与分君臣,耳食踵讹传。
其实本一种,亦无相后先。
试看四生类,皆自盘古权。
岂其于芍药,而乃特异焉。
其本殊草木,始盖受于天。
木者早发华,锦苞诚丽妍。
香气或稍逊,凋零迅可怜。
草者每后时,朵让鼠姑鲜。
艳香乃过之,荣常两月连。
丰此啬于彼,万物理固然。
格物有会心,因以成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