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后山前十六州,坐输天险竟谁收。
过河漫作千秋恨,狼籍曾闻在白沟。
山后山前十六州,坐输天险竟谁收。
过河漫作千秋恨,狼籍曾闻在白沟。
这首诗名为《过白沟河有感》,是明代诗人谢铎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兴衰的深沉感慨。
首句“山后山前十六州”,描绘了辽阔的地域景象,十六州象征着广阔的领土,山后山前则展现了地形的起伏与辽远。这句诗不仅勾勒出地理的壮丽,也暗含了历史的广阔背景。
次句“坐输天险竟谁收”,表达了对天险之地被敌人占据的无奈与惋惜。天险指的是难以攻破的地理优势,但最终却未能为己方所掌控,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无力感。
第三句“过河漫作千秋恨”,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过河意味着跨越了某种界限,而漫作千秋恨则表明这种跨越带来的痛苦和遗憾将长久存在,成为历史的伤痕,影响着千秋万代。
最后一句“狼籍曾闻在白沟”,点明了地点——白沟河。白沟河作为历史上的重要战场,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冲突。这里的“狼籍”既指战场上的混乱,也暗喻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混乱,以及由此引发的深远影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它不仅仅是一首咏史诗,更是一曲对历史沧桑的悲歌,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反思历史的进程与人类的命运。
江门水上庐山颠,蒲团展卧羲皇前,洗手一弄琴无弦。
江门之水常渊渊,月光云影江吞天,安得古今名家如刘文靖、庄定山题一言,洞视千古如浮烟。
江门水与银河连,又何必栖栖向钓鱼台上来打眠。
夫然后信性气果江湖,行藏动星象,同符羊裘老子,未化之迹、可见之形,以为旷世之贤而思齐,其贤也耶。
圣人与天本无作,六经之言天注脚。
百氏区区赘疣若,汗牛充栋故可削。
世人闻见多尚博,恨不堆书等山岳。
舍东丈人号芸阁,高坐松根自鸣铎。
抠趋童子慎唯诺,口授心传为小学。
孝经论语时参错,子史平生尽拈却,寄以斯名聊自谑。
讲下诸郎颇淳朴,谁敢作嘲侮先觉。
读书不为章句缚,千卷万卷皆糟粕。
野鸟昼啼山花落,舍西先生睡方著。
有鹤独睨临江楼,雪衣迥映江天幽,问尔莫是苏耽流。
苏耽一去三十秋,人间膏火不可留,欲往从之嗟无由。
鹤闻我言九回头,欲去不去增绸缪。
四野无云风飕飕,奋翮万里须臾周,顾我欲下非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