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上平坡寺,山行似七盘。
到门卸鞍马,坐石解衣冠。
仙井龙曾化,僧房犬自看。
乘舆瞻已远,万骑拥旌竿。
远上平坡寺,山行似七盘。
到门卸鞍马,坐石解衣冠。
仙井龙曾化,僧房犬自看。
乘舆瞻已远,万骑拥旌竿。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金幼孜随驾出巡至郊外,途经平坡寺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行的艰难与壮阔,以及到达寺庙后的宁静与祥和。
首句“远上平坡寺,山行似七盘”,开篇即以“远”字点明行程之长,山路蜿蜒如盘旋的七层台阶,形象地描绘了山行的艰难与险峻。接着,“到门卸鞍马,坐石解衣冠”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到达寺庙后的情景,卸下鞍马,坐于石上,解开衣冠,表现出一种放松与自在的状态,与之前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
“仙井龙曾化,僧房犬自看”则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神秘与和谐氛围。仙井中曾经有龙化现,象征着灵异与神奇;僧房中的犬独自守候,展现出一种静谧与安宁。这两句不仅增添了寺庙的历史与文化色彩,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
最后,“乘舆瞻已远,万骑拥旌竿”描绘了随驾出巡的壮观场面。乘舆(皇帝所乘的车驾)已经远去,但身后仍有一万骑兵簇拥,旌旗招展,显示出皇家出行的威严与气势。这一句与开头的山行形成呼应,从艰难的旅程到壮观的归程,展现了整个行程的完整画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寺庙的宁静,以及皇家出行的宏大场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宗教信仰的崇敬,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感慨。
旧来鸡距说宣城,近来墨池说毗陵。
不知阿谁喜柔懦,毛颖只今泥样软。
笔头政要挽千钓,渠自无力随人转。
兔尖如针利如锥,方能幼出抉石猊。
少看免冠巳秃鬓,老去种种将奚为?
就中周寿差可意,锐头将军殊解事。
銛锋不用洮州砺,刚肠颇学汲都尉。
先生焚香坐明胸,中书奋髯蝟毛张。
愿翻墨汁诗战场,先生一挥十万行。
梅花微笑看在旁,吾诗虽非云锦章,中有梅花玉雪香。
雪恰来时子恰行,白云飞边双眼明。
阿母几年不相见,阿兄唤渠来作伴。
探囊半粒黄金丹,湘南小儿开病颜。
江西两奔留不住,并被湘南夺将去。
十日九奔命,同行半倦新。
出城愁不早,思子悔何由。
脚底已衡岳,眼中犹橘洲。
似嫌疏过子,吾过更谁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