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车何啍啍,驾出城东门。
城小州事殷,应荅民力烦。
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
莽然百里内,宿草蔓平原。
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
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
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
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
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
我车何啍啍,驾出城东门。
城小州事殷,应荅民力烦。
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
莽然百里内,宿草蔓平原。
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
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
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
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
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
这首明代诗人唐之淳的《宿州》描绘了诗人驾车出游时所见所感。开篇以“我车何啍啍,驾出城东门”起笔,形象地写出车轮滚动的声音,暗示出行的开始。接着,“城小州事殷,应荅民力烦”揭示了宿州虽小但政务繁忙,百姓劳碌的场景。
诗中“夕驱荒庄北,香山含半醺”描绘了傍晚时分驾车经过荒凉的村庄,远处的香山在夕阳下显得朦胧而宁静。随后,“宿草蔓平原”展现出广袤原野上杂草丛生的画面,显示出自然的荒芜。
“前经石桥阻,始见鸡狗喧”描述了过桥后听到村落里的鸡犬声,生活气息渐浓。然而,“又闻衡门下,儿童诵王言”则揭示出尽管环境简朴,孩子们仍在学习经典,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
“土儒不识字,训解失本源”批评当地文人对经典的误读,暗示教育的缺失。最后,“下车使之前,父老咸骇奔。重为正讹舛,钦哉期勿谖”表达了诗人下车询问,发现错误并决心纠正的决心,希望官员能牢记百姓疾苦,纠正偏差。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宿州的社会风貌和诗人对民生的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味。
陌上花残客未归,故乡自合去迟迟。
红香洲渚收归桨,却胜池塘草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