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饵不须针,聊将玉线沈。
须弥犹未大,渤海岂为深。
悟后牛穿鼻,迷时马有襟。
弋人何所慕,幽鸟在嵩林。
鳌饵不须针,聊将玉线沈。
须弥犹未大,渤海岂为深。
悟后牛穿鼻,迷时马有襟。
弋人何所慕,幽鸟在嵩林。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的作品,他以万松老人的韵脚创作了十首诗中的第六首,寄给友人郑景贤。诗的内容主要探讨了哲理与生活的象征。"鳌饵不须针,聊将玉线沈",形象地比喻诱惑无需强硬手段,只需以柔克刚,轻轻投入。"须弥犹未大,渤海岂为深",进一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即使是巨大的须弥山和深邃的渤海,也有其局限。"悟后牛穿鼻,迷时马有襟",通过牛被驯服和马披上鞍鞯的比喻,暗示了人生智慧能改变困境,迷失时也能找到出路。最后两句"弋人何所慕,幽鸟在嵩林",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弋人(猎人)不必羡慕束缚他人的生活,幽鸟在静谧的嵩林中才是真正的归宿。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官员的儒雅风范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太岁茫茫,犹有归时,我胡不归。
为桂枝关约,十年阙下,梅花梦想,半夜天涯。
婪尾三杯,胶牙一标,节物依然心事非。
长安市,只喧喧箫鼓,催老男儿。篝灯自理征衣。
正历乱愁肠千万丝。
想椒盘寂寞,空传旧颂,桃符冷落,谁撰新诗。
世事乾忙,人生寡遂,何限春风抛路歧。
身安处,且开眉一笑,何以家为。
晓入大溪口,是为瞿唐门。
长江从蜀来,日夜东南奔。
两山对崔嵬,势如塞乾坤。
峭壁空仰视,欲上不可扪。
禹功何巍巍,尚睹镌凿痕。
天不生斯人,人皆化鱼鼋。
于时仲冬月,水各归其源。
滟滪屹中流,百尺呈孤根。
参差层颠屋,邦人祀公孙。
力战死社稷,宜享庙猊尊。
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我欲伐巨石,作碑累千言。
上陈跃马壮,下斥乘骡昏。
虽惭豪伟词,尚慰雄杰魂。
君王昔玉食,何至歆鸡豚。
愿言采芳兰,舞歌荐清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