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
世人称誉涅盘妙,馀道生死最深玄。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
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
天乐之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
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
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颠。
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
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
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
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
世人称誉涅盘妙,馀道生死最深玄。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
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
天乐之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
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忘忧煎。
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沈如似颠。
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
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
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其十五),是唐代诗人傅翕的作品。傅翕,又名弘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著名人物,与慧能并称为“南能北弘”,对后世禅宗发展影响深远。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为题,探讨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以禅宗的智慧去面对和超越这些困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人生本质、空有关系、心性自由等深刻哲理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出“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强调了对错误观念的警觉,指出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应深入洞察事物的本质。接着,“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认为真正的自我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流动的。
“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通过金刚的比喻,说明了坚定信念的重要性,如同佛陀们所实践的那样,这种坚定能够抵御一切外来的干扰和破坏。接下来,“世人称誉涅盘妙,余道生死最深玄”,对比了世俗追求与佛教的涅槃境界,指出后者更具有深刻的智慧和意义。
“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进一步阐述了禅修的境界,即达到无生的忍耐和大自在的禅定状态。最后,“正士由心于是定,不为八风之所牵”,强调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体现了禅宗追求的心灵解放。
整首诗以“行路难”的主题贯穿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人生道路中的挑战与解脱之道,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深邃与智慧。诗人通过这首诗,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以禅宗的智慧去寻找生命的真谛和解脱的道路。
大化何茫茫,生死等朝暮。
见面未几何,幽明已殊路。
人皆劝君仕,况未年迫暮。
哀哉万里行,朝命惜虚付。
虽有善教才,不得一远布。
六旬命非促,岂不见晞露。
知命俭亦乐,闻道死乃安。
平生嗜欲薄,既逝魂气完。
念昔久缔交,文饮意屡欢。
握手龙墀上,天风飒高寒。
归来忽永诀,不复其杯盘。
盖棺事始定,长夜嗟漫漫。
云间九华秀,君心岂能忘。
亲朋亦别久,终不返故乡。
诸孤泣诉我,我亦泪浪浪。
东风三月暮,送柩出泮庠。
归舟驾言发,佳城在青阳。
所期贤子孙,勉嗣先业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