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帽犯寒行。饮马长城。朔风中酒踏层冰。
莽莽乌稽天似墨,一笑江横。哀雁咽边声。
春到还惊。壮游何处话承平。
东北风尘回首望,愁煞兰成。
皂帽犯寒行。饮马长城。朔风中酒踏层冰。
莽莽乌稽天似墨,一笑江横。哀雁咽边声。
春到还惊。壮游何处话承平。
东北风尘回首望,愁煞兰成。
这首词描绘了冬日踏雪寻诗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北方风情与文人雅趣。开篇“皂帽犯寒行”,以简练之笔勾勒出一位文人在严寒中行走的形象,帽子为黑色,既显其身份的庄重,也暗示了环境的寒冷。接着“饮马长城”一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雄伟的长城,不仅展现了壮阔的自然景观,也暗含着历史的厚重感。
“朔风中酒踏层冰”进一步渲染了冬季的寒冷与诗人不畏艰难的精神。在凛冽的北风中,诗人饮酒御寒,却并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踏过厚厚的冰面前行。这一细节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坚韧与豪情,也体现了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
“莽莽乌稽天似墨,一笑江横”则通过描绘乌稽山的广阔与天空的深邃,营造了一种苍茫辽远的意境。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笑容显得尤为珍贵,仿佛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对生活态度的乐观表达。
下片“哀雁咽边声”转而描写雁群的哀鸣,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雁群的南迁北返,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旅程的思考。
“春到还惊”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与感慨,春天的到来不仅意味着自然界的新生命,也可能是诗人内心情感复苏的象征。
“壮游何处话承平”则流露出诗人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与向往。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渴望回到那个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时期,与友人共话太平盛世的美好。
最后,“东北风尘回首望,愁煞兰成”表达了诗人对东北地区战乱的忧虑与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兰成,即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此处借指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对动荡时局的无奈与忧愁。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是一幅既有壮美自然风光,又蕴含丰富人文情怀的艺术画卷。
登楼迷北望,沙草没寒汀。
月涌长江白,云连大海青。
征洪非故国,横笛起新亭。
无限悲歌意,茫茫帝子灵。
我闻岳王之坟西湖上,至今树枝尚南向。
草木犹知表荩臣,君王乃尔崇奸相。
青衣行酒谁家亲,十年血战为谁人。
忠勋翻见遭杀戮,□儿未必能亡秦。
呜呼臣飞死,臣浚喜,臣浚无言世忠靡。
桧书夜报四太子,臣构再拜从此始。
自夏徂秋兮,旱魃为殃。泉涸烟生兮,海沸如汤。
五谷已萎兮,不舞商羊。桑林输诚兮,四野张皇。
终日劳劳兮,步祷上方。携老扶幼兮,百里相将。
层峦共望兮,风伯无良。浩浩皇天兮,不我之伤。
连年抗旱兮,民何所藏。哀哀穷黎兮,家无稻粮。
务穑劝分兮,犹藉官仓。乞籴邻邑兮,幸歌太康。
荒政十二兮,务去欃枪。
实余凉德致此兮,敢怨彼苍。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