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三二月二,不坏假名谈大义。
众生役役趁光阴,道流所以为虚弃。
二月念九三月一,摩诃般若波罗蜜。
假使多闻达古今,历劫何曾异今日。
三月初三二月二,不坏假名谈大义。
众生役役趁光阴,道流所以为虚弃。
二月念九三月一,摩诃般若波罗蜜。
假使多闻达古今,历劫何曾异今日。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十七首。诗中运用了佛教术语和哲理,探讨了时间、生命与真理的关系。
首句“三月初三二月二”,以具体的日期开篇,暗示时间的流逝。接着“不坏假名谈大义”,指出在时间的流转中,人们应追求不变的大义,即永恒的真理,而非表面的虚名。
“众生役役趁光阴”描绘了众生在时间的洪流中忙碌奔波,却往往忽视了生命的意义。而“道流所以为虚弃”则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批判,认为追求真理的道路被世人轻易放弃。
接下来的“二月念九三月一”,通过月份的更迭,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流逝,以及在时间的长河中,真理与智慧的重要性。最后,“摩诃般若波罗蜜”引用佛教经典中的词汇,意指大智慧能引导人们到达彼岸,超越世俗的束缚。
“假使多闻达古今,历劫何曾异今日。”总结了整首诗的主旨,即使知识渊博,穿越古今,但真理的本质并未改变,今日与往昔并无二致。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真理永恒不变的信念,以及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洞察。
整首诗以佛教的视角,探讨了时间、生命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杏花半吐,花底香风度。
杨柳袅金丝,拂晴波垂垂万缕。
东君着意,付与有情人,山下路,水边村,总是堪行处。
春光几许。
不用忙归去。
呼取曲生来,把闲愁一时分付。
大都是醉,三万六千场,遇有酒,且高歌,
感,因取旧韵述己意以答之。
虽知荒於辞章,犹贤於无所用心也长安倦客,不堪重整旧朝衣。
天香尚带余霏。
盖世虚名何用,政尔畏人知。
爱青山屋上,面面屏围。
十朋绰违。
好事外、卜皆非。
办取残年香火,暇日歌诗。
东涂西抹,笑颠狂、如我向来稀。
休看镜、鬓发成丝。
光阴输与闲人手。
屈指穷冬又初九。
风雪拥柴关,竹外一枝梅秀。
醅翁熟,似笑渊明止酒。
溪山旧约吾无负。
便结无情岁寒友。
民味尽醇?
,掩鼻向伊慵嗅。
蓬茅底,有手何妨且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