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危蹑石梯,已觉毛骨异。
玄龛剖山腹,六月霜雪至。
佛台磨青瑶,绀滑不留水。
巍巍数天人,苍玉刻冠佩。
老僧拂高崖,上有昔人字。
国都已萧瑟,山泽隐遗事。
西轩俯空阔,昼夜纳苍翠。
卜筑莫后时,林中有馀地。
升危蹑石梯,已觉毛骨异。
玄龛剖山腹,六月霜雪至。
佛台磨青瑶,绀滑不留水。
巍巍数天人,苍玉刻冠佩。
老僧拂高崖,上有昔人字。
国都已萧瑟,山泽隐遗事。
西轩俯空阔,昼夜纳苍翠。
卜筑莫后时,林中有馀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登山探访古佛台的景象与心境。开篇“升危蹑石梯,已觉毛骨异”表达了攀爬险峻之石阶,体验到了不寻常的惊悚感受。“玄龛剖山腹,六月霜雪至”则写出了佛台位于深邃的山腹之中,即便是炎热的六月,也能见到如霜雪般的凉意。诗人通过“佛台磨青瑶,绀滑不留水”一句,勾勒出佛台上石质光滑,不留一滴水珠的神态。
接下来的“巍巍数天人,苍玉刻冠佩”描写了高耸入云的人影,或许是远古之人雕刻于山中的形象,冠佩由苍玉所制,显得庄重而神圣。老僧拂去高崖上的尘埃,发现上面有前人的文字,似乎在诉说着久远的往事。“国都已萧瑟,山泽隐遗事”则表达了对遥远国度的感慨,以及山野间所隐藏的历史秘密。
“西轩俯空阔,昼夜纳苍翠”写出了诗人面对辽阔天际的景象,无论白日黑夜,都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苍翠色彩。而最后,“卜筑莫后时,林中有馀地”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和希望,以及在林中的发现,似乎在暗示着某种新的开始。
整首诗通过对山川佛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历史遗迹的深刻感悟,同时也流露出了对未来的一种期待与规划。
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