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祠古殿深,少室群峰碧。
行雨欲随车,望岩非化石。
常闻兰气蒸,谁奠椒香液。
寄谢洛川妃,淩波定何益。
灵祠古殿深,少室群峰碧。
行雨欲随车,望岩非化石。
常闻兰气蒸,谁奠椒香液。
寄谢洛川妃,淩波定何益。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景象,以缑山子晋祠和少姨庙为背景。"灵祠古殿深",开篇即展现出祠庙的古老与幽深,暗示着历史的沉淀和神秘感。"少室群峰碧"则点出周围的自然环境,青翠的山峰与祠庙相映成趣。
"行雨欲随车"运用了拟人手法,仿佛连天上的雨水也为祠庙增添了一份虔诚,似乎在追随香客的车马而来。"望岩非化石"进一步强调了山岩的生机,暗示着这里并非死寂,而是充满活力。
"常闻兰气蒸"通过兰花的香气,渲染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暗示着祭祀活动中的洁净与神圣。"谁奠椒香液"则直接描绘了祭品的馨香,表达了对神灵的敬奉。
最后两句"寄谢洛川妃,淩波定何益",诗人以洛川仙女的典故,表达对少姨庙中女神的敬意,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疑问,即即使女神能渡过江河,对于凡人的祈愿又能带来多大的帮助。这句诗寓含了对人神交流的思考,增添了哲理意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祠的环境,融入了神话传说,既有对神灵的敬畏,也包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深沉与内省。
曾于清海独闻蝉,又向空庭夜听泉。
不似斋堂人静处,秋声长在七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