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流泉自作溪,行逢石缺泻虹霓。
定知云外波澜阔,飞到峰前本末齐。
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
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
山上流泉自作溪,行逢石缺泻虹霓。
定知云外波澜阔,飞到峰前本末齐。
入海明河惊照曜,倚天长剑失提携。
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
这首诗是宋代文豪苏辙游历庐山时所作的《游庐山山阳七咏》系列之一,描绘了开先瀑布的壮观景象。首句“山上流泉自作溪”,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泉水从山巅潺潺而下,形成溪流的自然场景。接下来的“行逢石缺泻虹霓”形象地刻画了瀑布在岩石缝隙中倾泻而下的样子,仿佛彩虹般绚丽。
诗人通过“定知云外波澜阔”暗示瀑布源头的深远和壮阔,而“飞到峰前本末齐”则强调了瀑布从山顶至山脚的连续性,如同一条直线。接着,“入海明河惊照曜”描绘了瀑布落入深潭时,犹如明亮的河流照亮了周围的环境,光芒四射。
“倚天长剑失提携”运用比喻,将瀑布比作倚天长剑,展现了其磅礴气势,但又暗示了瀑布之大,连提携它的力量都显得微不足道。最后两句“谁来卧枕莓苔石,一洗尘心万斛泥”,诗人想象有人能在此处静卧,让心灵得到洗涤,表达了对自然净化人心力量的赞美。
整体来看,苏辙的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开先瀑布的描绘,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