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芳迹重徘徊,试上先生旧钓台。
嘉会楼前花拂路,小庐山外月如杯。
使臣去后半荒草,鸟鹊啼时惊落梅。
晚棹欲归归未忍,莫教稚子频相催。
白沙芳迹重徘徊,试上先生旧钓台。
嘉会楼前花拂路,小庐山外月如杯。
使臣去后半荒草,鸟鹊啼时惊落梅。
晚棹欲归归未忍,莫教稚子频相催。
这首诗描绘了江门晚渡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句“白沙芳迹重徘徊”,以“白沙”象征着宁静与纯洁,诗人仿佛在细品往昔的美好,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眷恋。接着,“试上先生旧钓台”一句,将画面引向历史的深处,暗示着这里曾有过文人雅士的足迹,增添了诗的意境。
“嘉会楼前花拂路,小庐山外月如杯”,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花儿轻拂过道路的场景比作是大自然的温柔抚触,而远处的小庐山则映衬出一轮皎洁的明月,如同盛满美酒的杯子,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暗含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向往。
“使臣去后半荒草,鸟鹊啼时惊落梅”,这两句描绘了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繁华之地逐渐荒芜的景象,通过“鸟鹊啼时惊落梅”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季节的更迭,也暗示了人事的变迁,给人以淡淡的哀愁。
最后,“晚棹欲归归未忍,莫教稚子频相催”,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虽渴望归家,但又舍不得眼前的美景,担心孩子们的催促会打断这份宁静与美好。这句诗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家庭的双重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门晚渡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家庭责任的承担,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