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捐初服制袈裟,暮扫尘踪便出家。
钵洗维摩溪上月,心依支遁寺前霞。
林端引水时浇枣,雨后烧山学种茶。
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
朝捐初服制袈裟,暮扫尘踪便出家。
钵洗维摩溪上月,心依支遁寺前霞。
林端引水时浇枣,雨后烧山学种茶。
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送邻子为僧》描绘了友人出家修行的生活场景。首句“朝捐初服制袈裟”写出了邻子早晨舍弃世俗衣物,换上僧袍的决然,体现了他对佛法的追求。次句“暮扫尘踪便出家”则强调他迅速进入僧侣生活的决心。
第三句“钵洗维摩溪上月”通过维摩溪边月光洗涤僧人的食具,营造出清幽的修行氛围,暗示了僧人的生活简朴而宁静。第四句“心依支遁寺前霞”则以支遁寺的朝霞映照出邻子内心的虔诚和对禅意的向往。
第五、六句“林端引水时浇枣,雨后烧山学种茶”描绘了僧人在自然中劳作的场景,既体现了僧人的日常生活,又寓含了佛教的因果观念和对世间生计的自给自足。
最后一句“待得蒲团成烂草,少林枯树也开花”,以蒲团破旧和枯树开花象征时间的流转和修行的持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恒久修行的期待和对佛法能带来新生的信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生活的日常细节,表达了对出家人坚韧修行的敬佩和祝福。
自揣平生,百无一能,此心拙诚。
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迎。
遥望神州故人千里,何意今年共此行。
潇萧雨,算几番茅屋,灯火残更。
从教长路欹倾,?一醉,都消磊磈平。
向白云直上,君吟我和,绿波江畔,我唱君赓。
恰到相逢又还相别,惭愧人间功与名。
长亭外,望野烟春草,不尽离情。
梅花月,吹老角声寒。剑气拂云端。
台星才入朝天阙,将星旋出破烟蛮。
半年来,勋业事,笑谈间。谁更说元龙楼下卧。
谁更说元规楼上坐。终不似、竹楼宽。
有时呼酒摘星斗,有时提笔撼江山。
问何如,容此客,倚栏干。
自笑微生,凡情不断,轻弃旧矶垂钓。
走马长安,听莺上苑,空负洛阳年少。
玉殿传宣,金銮陪宴,屡草九重丹诏。
是何年、梦断槐根,依旧一蓑江表。
天赐我、万叠云屏,五湖烟浪,无限野猿沙鸟。
平明紫阁,日晏玄洲,晞发太霞林杪。
苍龙腾海,白鹤冲霄,颠倒一时俱了。
望清都、独步高秋,风露洞天初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