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随缘岂计程,东吴相遇别西京。
夜禅月下袈裟湿,晓上山巅锡杖鸣。
念我为官应易老,羡师依佛学无生。
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
水石随缘岂计程,东吴相遇别西京。
夜禅月下袈裟湿,晓上山巅锡杖鸣。
念我为官应易老,羡师依佛学无生。
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作品,名为《送文著上人游越》。诗中流露出诗人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心境,以及对佛法的向往和赞美。
“水石随缘岂计程”,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随遇而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的欣赏。这里的“水石”象征着自然与清净,通过“随缘”二字,展现了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的生活态度。
“东吴相遇别西京”,则是写诗人与文著上人在东吴(今江苏苏州一带)相遇后分别时的情景,其中“西京”可能指的是长安,即当时的首都,表明文著上人即将前往的地方。
“夜禅月下袈裟湿”,此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场景,文著上人在月光下进行禅修,由于露水或晨露,使得他的袈裟沾湿,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也反映出文著上人的修行生活。
“晓上山巅锡杖鸣”,则是早晨时分,文著上人手持锡杖(一种僧侣所用的法器)登上高山,锡杖敲击石块发出了声响。这一系列动作和景象,都是对佛教修行者生活的细腻描写。
“念我为官应易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为官做吏的疲惫感,意识到这一职业生涯会让人迅速衰老。
“羡师依佛学无生”,这句则流露出诗人对文著上人的修行生活和佛法智慧的赞赏与向往。这里的“羡”字表达了诗人的欣赏之情,“依佛学无生”则是指通过学习佛法来达到不再轮回生死的境界。
最后两句“越中多有前朝寺,处处铁钟石磬声”,描绘了一片充满历史遗迹和宗教氛围的地方。越中,即今浙江一带,这里有许多历代留下的寺院,而这些寺院中,到处可以听到铁钟和石磬发出的声音,为诗的画面增添了更加深远和神秘的色彩。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崇,而且通过对自然环境与宗教生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