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瓶无储粟,世累如缀缨。
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
鳞差四百指,习惯啼饥声。
天岂私贫我,客气略已平。
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
傥有故人问,但如诗所称。
我瓶无储粟,世累如缀缨。
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
鳞差四百指,习惯啼饥声。
天岂私贫我,客气略已平。
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
傥有故人问,但如诗所称。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贫困中努力读书、备考的艰辛情景。"我瓶无储粟,世累如缀缨"表明家中贫穷,没有存粮,只是世代相传的负担。"读书寡见功,一饱不可营"则反映了诗人虽然努力学习,但收获甚微,甚至连一顿饭都难以为继。"鳞差四百指,习惯啼饥声"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常年饥饿的痛苦,以至于手指变得粗糙,而对饥饿的声音也已习以为常。
在这样的困境中,诗人不禁感叹"天岂私贫我,客气略已平",似乎命运对自己有所偏私,让他遭受如此的困苦,但他仍保持着一份平和的心态。最后两句"安能事计然,且复师渊明"表达了诗人即便在逆境中,也要继续追求学问,不忘初心。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它也透露了一种无奈的情感,仿佛是在向远方的故人传达自己的处境,只能以诗为寄托。
灊山诗伯锦裁篇,玉树郎君手为编。
美似洛花争晓靓,清如江月赴秋圆。
力追杜老今谁拟,亲得陵阳夜半传。
再拜一吟三太息,青灯细雨伴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