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夜逐秋鸿徂,十年辟兵无定居。
君今不奏子虚赋,我亦终返班生庐。
蹲鸱如斗足野饭,江鱼斫玉分王馀。
更种南山豆一顷,试看身子带经锄。
五两夜逐秋鸿徂,十年辟兵无定居。
君今不奏子虚赋,我亦终返班生庐。
蹲鸱如斗足野饭,江鱼斫玉分王馀。
更种南山豆一顷,试看身子带经锄。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贝琼所作的《答宇文仲美》。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宇文仲美的深厚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五两夜逐秋鸿徂”,以秋夜的景象起笔,五两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量具,这里借指夜晚的时光,秋鸿则象征着迁徙的鸿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预示着时光易逝,岁月无情。
接着,“十年辟兵无定居”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这里的“辟兵”可能是指躲避战乱或困难,而“无定居”则强调了诗人多年来的流浪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
“君今不奏子虚赋,我亦终返班生庐”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子虚赋出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常被用来形容虚构或夸张的文辞;班生庐则是指班固的居所,这里借用这两个典故,既是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归隐生活的向往。
“蹲鸱如斗足野饭,江鱼斫玉分王馀”两句,描绘了诗人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场景。蹲鸱是一种野菜,足野饭意味着以野菜充饥,体现了生活的简朴;江鱼斫玉则描绘了江边捕鱼的情景,分王馀则是分享收获的意思,整体营造了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画面。
最后,“更种南山豆一顷,试看身子带经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期待。他希望在南山种上一顷地,亲自耕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同时“带经锄”则暗示了在劳作之余,不忘读书学习,追求精神上的充实。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生活状态、友情和理想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诗意,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哲思的作品。
大节贞于石,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骂贼。
九死不辞刀见血,分裂金闺弱质。
尽愧煞,须眉人物,生就秋风荼蓼命,况伤心,少小成孤特,铭表字,待谁泐。
忆从烽火流离日,问人闲,裙钗多少,烟埋雾塞。
衰草茫茫斜照里,何许英魂招得,更无处,搜寻玉骨。
千载春申江上月,照孤城,常作冰霜色,泰山重,死应值。
惊望欃枪出,问当时,衣冠几辈,甘心从贼。
有女髫年能就死,省识冰心玉质。竟葬,芦边水侧。
千载横云山上月,照孤城,常作秋霜色,魂在否,招谁得。
阿翁文字传金石,廿年前,名场相望,长江远隔。
今日挂蒲三泖路,幸得词坛相识,是名父,当生英物。
我辈浮沈真愧死,看裙钗,大节悬天日,歌未已,气雄直。
香云冉冉,比个人姿态,还更轻倩。
立也亭亭,行也珊珊。
无言俏倚深院,角巾依约当屏背。
和压鬓,花枝低颤,任生绡,周昉描来,无此丰神淡远。
犹记纳凉亭宇,那人正背立。
衫袖风飐,浓似春云,淡似秋烟。
几曲阑干寻遍,分明转眼帘波碎。
唤不转,真真半面。
更晚来,落照低迷,化作一庭幽怨。
北郭青墩,想魂魄、犹应恋此。
敢则谓、青山谢傅,将无同是。
相赏便携泉石意,自怡祗合烟霞寄。
正栖丘、饮谷十年前,难忘矣。菱角美,香芹旨。
寒月白,暮云紫。有晓猿夜鹤,招予唯唯。
纵隔千山还可共,不知一事徒深耻。
问半生、踪迹尚沉浮,无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