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节贞于石,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骂贼。
九死不辞刀见血,分裂金闺弱质。
尽愧煞,须眉人物,生就秋风荼蓼命,况伤心,少小成孤特,铭表字,待谁泐。
忆从烽火流离日,问人闲,裙钗多少,烟埋雾塞。
衰草茫茫斜照里,何许英魂招得,更无处,搜寻玉骨。
千载春申江上月,照孤城,常作冰霜色,泰山重,死应值。
大节贞于石,烈铮铮,兵戈丛里,淋漓骂贼。
九死不辞刀见血,分裂金闺弱质。
尽愧煞,须眉人物,生就秋风荼蓼命,况伤心,少小成孤特,铭表字,待谁泐。
忆从烽火流离日,问人闲,裙钗多少,烟埋雾塞。
衰草茫茫斜照里,何许英魂招得,更无处,搜寻玉骨。
千载春申江上月,照孤城,常作冰霜色,泰山重,死应值。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黄钧宰所作,以赞颂朱烈妇在战乱中的英勇行为为主题。诗人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朱烈妇的坚贞比作石头般的大节,她的刚烈如同铮铮铁器,在兵戈交错中毫不畏惧,痛斥敌人。她即使面临生死考验,也毫不犹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女儿身,表现出极高的民族气节。
诗中提到“九死不辞刀见血”,形象地描绘了她的决绝与勇敢,而“生就秋风荼蓼命”则暗示了她坚韧不屈的生活环境。对于那些苟且偷生的男人,她深感羞愧,自认命运如秋天的草木,孤独而坚韧。她早年丧亲,生活孤苦,但她的名字和事迹无人铭记,这让她感到悲凉。
回忆起烽火连天的日子,诗人询问世间还有多少像她这样的女子,被战争掩埋,英魂无处招回,连遗骨都难以寻觅。在春申江畔,那轮千年不变的月光,映照着孤城,仿佛永远带着寒霜般的冷冽,象征着朱烈妇的高尚精神永存。诗人最后感慨,她的牺牲重如泰山,死得其所,值得后人永远怀念。整首诗情感深沉,对朱烈妇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传闻有美婉清扬,裘马翩翩侠少场。
奇字每从玄草识,练裙时借墨花光。
风前玉树寒相倚,天半鸾声啸转长。
有约芙蓉知可待,未须迟暮怨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