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茅斋碧草春,波光面面隔红尘。
闭关未厌参禅寂,谢客还嫌问字频。
傲骨生前如铁石,孤坟殁后倚松筠。
那能移得梁鸿冢,与汝空山作近邻。
江上茅斋碧草春,波光面面隔红尘。
闭关未厌参禅寂,谢客还嫌问字频。
傲骨生前如铁石,孤坟殁后倚松筠。
那能移得梁鸿冢,与汝空山作近邻。
这首挽诗以江边茅斋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远离尘嚣、静谧脱俗的画面。首联“江上茅斋碧草春,波光面面隔红尘”以碧草春色和波光粼粼的水面,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对尘世的超脱。颔联“闭关未厌参禅寂,谢客还嫌问字频”则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追求与向往,既喜爱禅宗的寂静,又不喜被打扰的频繁,体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人生态度。
颈联“傲骨生前如铁石,孤坟殁后倚松筠”通过比喻,将生前的坚韧不屈比作铁石,死后孤独的坟墓比作倚靠松筠,形象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共生之感。尾联“那能移得梁鸿冢,与汝空山作近邻”则以典故引入,表达了希望与逝者在自然中长久相伴的愿望,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对自然美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逝者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知己最能得,况复本连枝。
襟怀磊落相似,真伪任人嗤。
两载花吟月醉,犹记围炉煮雪,赋茗斗新词。
行雁聚还散,重见在何时。霜飙紧,衰草尽,夕阳微。
离筵相对无语,别绪乱如丝。
此去乌亭鹭堠,珍重风餐水宿,眠食自扶持。
逢鲤寄芳讯,早慰倚闾思。
迷离衰草秋容老,凄凄蓼花红悴。
归雁横空,疏林坠叶,无限秋声盈耳。重阳过矣。
又疏雨连朝,酿成寒意。
舞蝶伶俜,寻芳犹绕画栏底。
谁家暮砧敲碎,一声声断续,如诉愁思。
瘦菊垂英,轻云弄影,小院添来清致。霜螯正美。
更把酒东篱,浅斟微醉。袖染寒香,晚风侵绣袂。
不恨偏愁,非慵似懒,恹恹终日。
年华逝水,又是暮冬时节。
倚妆台、双颦翠蛾,云鬟强整娇无力。
正峭寒一阵,侍儿低语,夜来微雪。帘密休轻揭。
怕见了梅花,怜伊瘦骨。葱尖拢袖,闲究还丹真诀。
更多情、呵冰草书,几回鹿脯从人乞。
待和风、吹暖兰房,共玩春宵月。
古重宾筵典。达尊三、一身咸备,始膺兹选。
阿大中郎邦族望,久矣心钦上宪。
并举处、辞胡能免。
宠锡恩纶加命服,大宾兄、介弟行无舛。
真盛事,众争羡。荣分巾帼双眉展。
绣帘边、两番观礼,就家开宴。
席位依图酬酢敬,玉饭金羹同献。
洵秩秩、威仪不乱。
却念先人如健在,我门当、分鼎邀天眷。
看给额,一乡善。